安了新路燈,劃了人行道,30多年的老舊院落修葺一新,以“驚艷”的面目示人,轉干樓小區老住戶陳彥旭打消了搬家的念頭,笑逐顏開。(1月9日《四川日報》)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過去5年,攀枝花東區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理念,一方面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繼續做大民生蛋糕;另一方面實施民生工程,建立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從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到道路暢通、扶貧解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民生實事入手,做足如何分好“蛋糕”的技術活,將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最大程度的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持續增加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民生優先”首在實現“群眾點菜”。過去,一些地方都把民生工程當作一項硬性的政治任務應付,上面制定計劃,提供“菜單”,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下面也只能承接,導致政策針對性不強,時效性差,最后真正落實到“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效應十分有限。從“政府端菜”變“群眾點菜”,需要深入到群眾中間去,建立民意征求、收集機制和平臺,凡涉及民生利益的重大事項,都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然后按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意見分類分級進行研究,擬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確保民生工程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確保民生需求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
“民生優先”重在實現“群眾自治”。許多民生工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對群眾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不少阻力,最大的阻力來自于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沒有理解政策目的的群眾。而沒有群眾積極參與、得不到群眾理解、支持的民生工程,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引發激烈的沖突。比如眾所周知的棚戶區、老舊院落、老舊市場的拆遷、改造等,因為涉及著群眾、拆遷商、地產商的復雜利益關系,發生了一些激烈的群體性沖突事件,既傷了民心,又損害的政府形象,把一件好事辦成了壞事。在民生工程立項、征求意見、推進中借助基層自治組織充分調動群眾主動參與、主動監督的作用,確保“民生蛋糕”真正合理、公正的分配給群眾。
“民生優先”提升群眾“獲得感”。群眾的期盼是黨和政府執政最大的動力。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堅持把增加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抓實各項民生工程的根本導向和根本目的,讓民生承諾一一兌現,讓每一厘民生資金精準到位,用在刀尖子上;讓每一項民生政策精準落實,實現水滴石穿;讓每一個民生項目精準落地,帶動連片脫貧、整體致富。讓群眾擁有不斷增加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是對“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民生本質的最好詮釋。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