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小品《取錢》中騙子打電話時說的是河南話,引起網友熱議。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師以“地域歧視”和“侵犯河南人名譽權”為由提起訴訟,要求北京電視臺和該小品編劇及演員,向所有河南人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每人一元。(2月8日《華商報》)
僅僅因為小品《取錢》中騙子說的是“河南話”,河南籍律師感覺遭受到了地域歧視,就提起公益訴訟。實事求是的說,這的確有點小題大做,帶有炒作嫌疑,讓人覺得是一場鬧劇。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濫訴行為,是在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
根據小品《取錢》編劇所言,小品中騙子說的壓根就不是河南方言,而是編劇本人老家的山東菏澤曹縣地區方言。只不過由于山東曹縣與河南省接壤,兩地方言相近,才讓很多人覺得是小品中騙子說的是“河南話”。而且,如果說小品中騙子說的是“河南話”就認定為是歧視河南人,那要是騙子說普通話,是不是可以認為是在歧視全國人民?這顯然沒什么道理。另一方面,從小品《取錢》的創作層面來說,把小品中騙子說“河南話”認定為地域歧視,恐怕有點上綱上線。小品中的人物說方言,其實只是為了讓小品演的更有味道,更能烘托表演氛圍,更能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并不存在地域歧視,這是很多喜劇小品中人物說方言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筆者看來,即便律師起訴小品涉嫌地域歧視是炒作又何妨,并不等于此舉就做錯了。
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地域歧視現象不僅存在,而且相當嚴重,比比皆是,有時候就掛在我們的嘴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河南人被貼上騙子的標簽,比如網絡上流傳著“十億人民九億騙,河南人民是教練,總部設在駐馬店……”的地域歧視段子,甚至有一些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明確拒絕某地求職者。人人都愛自己的家鄉,沒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家鄉遭到他人誹謗、歧視和侮辱。春晚小品《取錢》中騙子說著很像河南話的方言,這自然而然的很容易讓人產生映射河南人是騙子的感覺,是在歧視河南人,這是正常心理,也是人之常情。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是河南人玻璃心作祟,太容易破碎。
事實上面對小品《取錢》可能存在的地域歧視傾向,河南籍律師選擇公益訴訟,不管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但在客觀上具有樣本意義,值得肯定。此舉可以在法律層面引起全社會對地域歧視的重視,讓人們知道地域歧視是一種違法行為,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地域歧視言論、行為的一種警示。這有利于引導人們尊重每一座城市以及每一個地方的人們,進而消除地域歧視現象。
再者,律師起訴“小品地域歧視”,本就是人們的權利,這位河南籍律師只不過是行使他擁有的權利而已。所以,我們應當也只能予以尊重,而不該對其進行冷嘲熱諷。
作者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城新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