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新氣象,萬物換新顏,在這大好時光,各地干部緊隨中央一號文件農業改革腳步,搶抓時機,行走在基層農戶一線,察民情,集民意。
基層走訪是密切干群關系重要一步。我們黨重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基層群眾更是我們黨補充精神鈣質的重要源泉,做好基層走訪工作,是廣大群眾緊跟黨走的“強心劑”,是基層黨組織保持持久活力的“動力源”,是各項惠民政策執行好壞的“度量尺”。
走訪靠走,關鍵在訪。讓走訪不落一人,需敲萬家門,進萬家屋。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推進,農村各方面條件顯著改善,基層走訪無需經歷湯溝過河、爬坡過坎之身體疲憊,即便是偏遠農村,邁開步子,打起精神走個幾里地也就到了。對現今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惰性才是影響走訪效果的關鍵。走訪見成效,需做到“眼動”、“嘴動”、“手動”。農民家住房建設、環境衛生、生活條件怎么樣,需多觀察,更要善洞察。看豬圈、看農田,就能了解家庭農業收入;察農戶精神風貌、言行舉止,便能洞悉幸福指數、政策滿意度。農民嘴里出真知,我們要因勢利導,打開他們的話匣子,談實際聊困境。走訪精準扶貧戶,就要問新居感受、問收入來源、聊脫貧打算,把貧困戶當朋友,以心換心見真心。基層干部不僅是政策落實上的“指揮員”,更需做一名群眾身邊的“服務員”。走訪農戶,遇到舉手之勞,需要我們勤動手不圍觀,勤跑腿少指揮,肩能扛、手能提,化行動為感動。
面對基層群眾,好消息壞消息都要有承受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走訪工作也能遇到“雙股劍”,好消息是“利劍”,切割有力,壞消息是“鈍劍”,毫無威力。基層群眾的喜怒哀樂全都寫在臉上,面對群眾收入的提高、居住的改善,干部喜聞樂見,但面對群眾生病生災、入不敷出,往往鎖緊眉頭,不愿聽不想聽。對干部來說,群眾的困難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動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險重方顯擔當務實。群眾的訴苦,不逃避少回避,甘當“出氣筒”,勇當“倒水盆”,用我們的正能量去撫慰傷口,去化解矛盾。很多貧困農戶,家有重病在臥,外有小孩讀書,多重壓力,廣大干部,需要用雙手溫暖他們,用信念照亮他們。
對群眾多一分真情,少一分應付。很多干部把走訪當任務量,為提高速度,跟群眾玩起了提問答問的“游戲”,這既可笑又可恥。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面對群眾決不要想糊弄、想蒙騙,給群眾“發壓歲錢”以換取對工作的支持。黨員干部需要肩負使命,身體力行,用走訪的效果度量“初心”,不拼湊工作量,不打走訪擦邊球。我們國家到2020年全面小康,應該以此為目標,對照農村現狀,帶著目標走,懷揣目標問,讓政策連線百姓。更要設身處地,思考走在群眾前面,先在心里給自己提問,讓自己回答,那才是此處無聲勝有聲,萬千責任全化一身。
“春風化力重千鈞”,基層走訪就要真抓實干,得到群眾的力量,讓前進腳步更有力、步伐更穩健。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