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西網民表示:“在很多地方孩子滿月、一歲、三歲、十二歲、立柱上梁、喬遷新居、老人過壽甚或去世三年也擺酒席的。多數老百姓雖然怨聲載道,但都礙于面子不得不為。所以政府應該起引導的作用,不要讓這種浪費行為繼續下去了!”(02月17日人民網)
新年伊始,農村酒席亂象問題成為網民和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是因為“份子錢”嚴重透支農民的收入,影響農村經濟發展,乃至網民呼請政府給予引導和規范。
酒席亂象的治理難的癥疾到底在哪里?關鍵個別村干部在當地社會治理中,未履行起規范引領的責任。“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個別村干部利用農村分布地域廣、難于管理的實際,置上級婚喪嫁娶的規定于不顧,仍然以各種名義分散舉辦滿席,請本村群眾參與收受禮金,把舉辦酒席作為斂財的路子,敗壞了一方風氣;同時,有的村干部雖未亂擺酒席,但對酒席亂行為不聞不問任其發展,以至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農民吃酒的“份子錢”隨物價上漲和時間的推移而水漲船高,有的甚至占到了年收入的三分之二。
治理酒席亂象要從村干部抓起。對村級黨員干部拒不執行婚喪嫁娶的規定,以各種名義辦酒席斂財的行為,要用嚴查重處的“狠招”,讓其在受到黨紀處分丟掉官職的同時,以虎口拔牙的方式讓其負出經濟代價。促進其在自我約束中加強對當地“無事酒”的規范,才能破解農村酒席亂象的瓶頸。
《村規民約》是破解人情債的有效“藥方”。治理農村酒席亂象,不能在強制取消和強行罰款中強制約束,而是要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尊重當地民風民俗和群眾意愿,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細致引領導,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山東等地在引導群眾新事新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把治理酒席亂象的行為列入了《村規民約》中,對酒席的規模、請客的范圍和“份子錢”的標準進行了規范,不僅村干部帶頭執行婚喪嫁娶的規定和《村規民約》,而且牽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組織辦理紅白喜事,實現了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移風易俗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面對群眾對治理“份子錢”的熱烈期盼,基層黨委政府要切實擔起治理的責任,引導村兩委依據黨規黨紀和現行法律法規,結合村情和當地的民情風俗,創新社會治理的手段,集民智民力,把農村酒席的監管列入《村規民約》中,運用紅黑榜對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的情況進行公示,強化群眾新事新的觀念,讓酒席回歸本質,恢復淳樸的民風,促進群眾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增收致富上。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