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貧困縣5年修不通63公里扶貧路 央視:簡直打臉(2017年2月26日中國青年網)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不是簡單的連接兩個點一條線的事情,當公路修通以后,能夠改變群眾肩挑背磨的苦日子,農產品賣得出去,農資運送進來,人流、物流、信息量暢通,更重要的是將經濟發展各個要素聚集起來,卓有成效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扶貧事業意義極為重大,可以這樣說,修好一條“扶貧路”,勝過單純的下撥幾千萬元扶貧款。
據央視報道,湖南某縣規劃修建一條“扶貧路”,全長63公里,途經6個鄉鎮10多個行政村,建成后5萬多群眾將從中受益,歷經了三個五年計劃,“十一五”期間立項、“十二五”期間動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神似“蝸牛速度”,讓央視直呼“簡直打臉”。
一條63公里的通鄉公路,在已經規劃、立項并且資金到位的前提下,采取分段修的方式也頂多2、3年時間便可竣工,而修建設了5年還是“半拉子工程”,一則說明難度大,二則說明施工進度不是一般的慢。如果工程的確難度大,則可以分段承包,多段工程同時開工建設,就能大大縮短工期;如果慢吞吞施工導致5年還不能竣工的小工程,則是地方黨政一班人沒有高度重視基層扶貧工作所致,這樣的脫貧事業可能真的要到“猴年馬月”才能實現。
眾所周知,用五年時間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向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黨和國家對廣大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愛,作為地方政府更應該用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的責任和擔當狠抓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落實,讓困難群眾早日脫貧,一條事關群眾脫貧的同鄉公路,5年時間都沒有修好,“蝸牛速度”實在要不得。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規劃實施,群眾實用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等方方面面的事項,而基礎上設施建設是一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先手棋”,注重質量也必須加快工程進度,以確保其他扶貧工作得以迅速開展。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5年沒有修好一條“扶貧路”,更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干部作風不強,對基層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意無視,對脫貧攻堅項目要求不嚴的問題。實現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重在狠抓干部隊伍作風建設,要改變扶貧項目建設“蝸牛速度”,一方面要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知恥而后勇”,改變扶貧工程建設的“蝸牛速度”;另一方面強化扶貧項目的督查督辦,掛圖作戰、倒排工期,提質提速扶貧工程、落實扶貧項目,以強有力的作風推動扶貧任務如期完成。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