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時節,某單位集體下鄉送溫暖。大部隊40多人,三天活動兩天在路上,走訪貧困戶、看扶貧項目、幫扶簽約加起來不過半天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樣的慰問不免讓人覺得有些變味。(人民日報 2月26日)
扶持困難群眾的生產,關心困難群眾的生活,讓困難群眾深深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真切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然而,一些地方送溫暖活動聲勢大,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擺官架子,耍花架子,甚至慣例作秀,把黨和政府對老百姓的關懷視作恩賜,背離了“送溫暖”的初衷,把好經給念歪了。
送溫暖,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關懷,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務實為民的服務形象,懷著一顆真心,以真情換感情,切忌流于形式主義、走過場,更不能成為應景的作秀。所以,筆者認為,“送溫暖”活動要形成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制度,讓困難群眾時時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莫把“送溫暖”的好經念歪了。
“送溫暖”要堅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開展送溫暖,不僅是要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燃眉之急,更要幫助困難群眾盡快走出困境,脫貧致富。各地黨委政府應堅持求真務實,以增強“造血”功能為主,找出標本兼治的辦法,在政策、文化、技術、信息、培訓等致富要素上有針對性地幫困扶貧,使困難群眾獲得更好的生存技能,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提升自主發展的能力。
“送溫暖”要堅持少作秀,多雪中送炭。群眾的困難各不相同,困難群體對于送溫暖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一些人需要米面油,一些人更需要精神安撫和慰問,各級黨委政府要避免對群眾具體困難的漠視,應全面關心和考察群眾困難的原因,堅持對癥下藥,摒棄一股腦的都送米送面送紅包,真正將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送溫暖”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舉措,是一項被實踐證明和社會認可的“民心工程”。所以,“送溫暖”的每一位領導同志都要設身處地替為困難群眾著想,結合實際幫他們制定落實解困措施,從而使他們盡快地脫離貧困,確保送溫暖活動取得實效,切莫吧“送溫暖”的好經念歪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