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常態。但是,“層層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層干部的觀念里,“不把領導陪好,頂上烏紗不保”。而很多可有可無的陪同,擠占了基層干部本就緊張的時間,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響了工作。(4月3日《人民日報》)
“層層陪同”隨處可見。市領導走鄉鎮,縣領導、鎮、村干部一級一級陪同,縣領導下基層,鎮、村干部要陪同,就是鎮領導去村社,也少不了村社干部陪同。一級一級的陪同,就像是一個洋蔥,把走基層的領導層層包圍其中,看起來浩浩蕩蕩,很氣派,實際上讓領導很難看見真實情況,難實現走基層的初衷。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明文規定,“外出要輕車簡從,最大限度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盡管中央三令五申,再三要求,但“層層陪同”仍然有禁不止。很多人把“層層陪同”的根源歸結于領導,這是十分片面的。其實“層層陪同”的根本原因在組織單位、在基層。
“不威則不重”。一些黨員干部不把心思用在如何做好群眾工作上,卻挖空心思想著怎樣接近領導、取悅領導。一方面,基層接待單位認為對領導尊敬不尊敬關鍵就看接待熱情不熱情,接待規模越大,就越能給領導撐面子,只要把領導陪高興了,不僅檢查什么的都能夠順利通過,而且更能讓領導記住你、提拔你。于是,哪怕來了主管農業的市委領導,也會把城管、交警等業務上毫不相干的部門干部通知過來,組成一支規模龐大的迎接隊伍,讓黨員干部當“群眾演員”。這也正是王副縣長一天接待九次的原因。
把能否陪領導作為檢驗混得好不好的標準,滋生以“陪領導”為榮的現象。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曬自己和xx領導合影,曬xx大領導參加的會議自己也在場。他們總是以見到的領導級別越高,次數越多為榮譽,甚至是資本。在他們看來,能和領導在一起,說明自己的關系“不一般”,晉升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大領導難得一見的語境下,有領導從上面來自然“不亦樂乎”,陪同也就樂此不疲了。
“層層陪同”根在媚權。要解“層層陪同”困局,就必須改變黨員干部的權力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講話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一些黨員干部為了陪領導,放下手中的事,把群眾晾一邊,有些干部為了讓領導走訪滿意,要求群眾說違心話……凡此種種都是想借陪同領導之機,分一杯權力的羹,眼睛看領導不看群眾,寒了人心。權力的價值在奉獻,失去民心的權力毫無意義。
黨員干部要形成正確的陪同觀,該陪同時,熱情陪同,不該陪同的,好好干自己的工作,只要把群眾工作做好了,自然會得到領導的賞識,無需一門心思去“陪領導”,領導自然會主動登門拜訪,于己于人皆大歡喜,這不是很好嗎?
(作者系四川省鹽亭縣紀委社會監督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