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某國有企業黨群工作部負責人老趙頗為發愁,企業黨委安排他到一邊遠山區的貧困村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并確定了兩個聯系戶。
可他認為,自己作為企業黨委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一沒精力二沒經驗三沒財力四沒資源,讓自己負責精準扶貧,跟趕鴨子上架差不多,恐怕干不了什么事,到底該怎么幫助結對貧困戶脫貧呢?
但是,不去吧,企業黨委已經作了安排,不服從組織安排肯定不行;去吧,他感覺自己又沒有好的思路和辦法,加上上級已確定了貧困戶的脫貧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他不好向組織和貧困戶交代。
在這樣矛盾的心理下,原本開朗的老趙一天如坐愁城。一段時間過去了,他依然成天坐在辦公室冥思苦想,遲遲不能下定決心下去駐村,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他這樣的狀態,不僅讓人看著很憂心,扶貧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與老趙的情形相反的是,老何是某國有煤炭企業下屬煤礦的一名黨務干部,去年受企業黨委安排,常駐川東北地區一個貧困山村進行精準扶貧。
剛接到駐村扶貧任務時,老何當時也曾有老趙般“干不了什么”的心態,可他沒有因此而迷茫和煩惱,而是轉變心態,愉快接受組織上交辦任務,打起鋪蓋卷來到扶貧村,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干出了名堂。
到了扶貧村以后,老何馬不停蹄,首先到村里黨支部詳細了解了全村貧困戶的情況,然后到幾戶貧困戶家里走訪慰問,找出致貧原因,再深入田間地頭,和當地老百姓拉家常,通過這些方式。老何很快就融入了當地,成為了村民們信賴的朋友。
摸清真實情況后,老何結合貧困戶實際分別制定了扶貧措施,然后一項一項,一家一家的抓落實,不管刮風下雨,奔波在扶貧的路上。有次雨天,老何在查看藥材基地時,不慎在濕滑的田埂上摔斷了右手,即使打著繃帶也堅持在田間地頭。
老何的行為感染了鄉親們,有位80多歲的老人扶著拐杖走了七八里的山路,硬往他懷里塞了幾捧自家種的花生,還拉著他的手,叮囑他要千萬注意安全,可別再摔了,因為村里已經離不開他了。
兩年下來,老何扶貧的貧困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里面有老何的辛苦付出。老何說,看到貧困戶們脫貧后的開心笑容,他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這兩件事情,是筆者在參與貧困山區精準扶貧工作時了解到的真實事情。兩個參與扶貧的干部,同樣的身份,同樣的任務,因為心態的不同,扶貧效果也大相徑庭。
精準扶貧,既是國家大事,又需要每個有能力的人去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如果帶著“干不了什么”的心態,亦或茫然無措,不知方向;亦或不入現場,不抓落實;亦或蜻蜓點水、應付檢查,不僅會傷了貧困戶的心,還會辜負組織和國家期望。
所以,對扶貧干部來說,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效果,這不僅要求扶貧措施要精準,扶貧心態也須精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扶貧干部首要轉變思想,變被動應付為主動作為。既然組織和單位信任自己,讓自己作為貧困戶的脫貧聯系人去幫助他們,就應把貧困戶視為自己的親人,從精神和行動上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讓貧困戶堅定早日脫貧的信心。
或許,有些干部確實是初次參與扶貧,由于情況不明,方向不請,難免會有老趙般“干不了什么”的心態,但扶貧猶如攻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與其在坐在辦公室蹉跎和煩惱,浪費寶貴的時間,不如盡快做到身入、心入現場,掌握第一手真實的情況,讓貧困戶和組織看到自己踐諾于行的決心意志。
到了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要與老何一樣盡快融入農家小院,走到田間地頭,坐農家凳,說農家話,吃農家飯,不當翹腳老板,甘當泥腿子,因人而異,認真分析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提出有建設性的扶貧舉措,找準致富的門路,做到辨證施治,對癥下藥。
作為組織或單位派出的扶貧工作聯系人,還要把包容、開放、借鑒、創新的思維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養成善于借力的良好心態和行為,善于利用、引進單位、社會等各方的幫扶政策和幫扶資源,努力爭取幫扶資金,跟進幫扶舉措等,拓寬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道路。
誠然,或許個人的能力確實有限,但領受了精準扶貧任務,就絕不意味著無可作為。只要調整好心態,積極幫貧困戶想辦法、出主意,謀出路,抓落實,就會從“干不了什么”變為“什么都干得了”,就會有助于貧困戶早日脫貧,方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貧困戶的期盼。
(作者單位:川煤集團達竹煤電公司小河嘴煤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