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剛剛閉幕的第十五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暨院士專家論壇上,十位院士聯名提出“建議”:加快推進黃河菌草生態屏障建設和菌草新興產業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的治理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全流域還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急需得到治理,以改變其“懸河”的窘境,加快生態脆弱地區脫貧致富步伐。筑起黃河生態屏障,確保母親河“一江清水向東流”,小小菌草可否堪此大任?
秘密“武器”是菌草
流動沙丘防沙固沙、鹽堿地土壤改良、“地球的癌癥”砒砂巖治理……這些被科技界公認的世界性難題,近年來被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團隊一一攻克,其秘密“武器”便是菌草。
能否用自己發明的菌草技術,建立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近5年來,林占熺團隊運用菌草技術,在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對生態修復治理進行了探索,篩選出適宜在不同生態脆弱地區種植的多種菌草,創造了讓不毛之地變成綠洲的奇跡。
十院士在“建議”中指出,林占熺團隊研發出黃河上中下游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地區的菌草生態治理技術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撐起一條新興生態產業帶
以巨菌草等菌草為原料栽培食藥用菌,每畝地所產菌草可轉化鮮菇4~7噸,不僅可替代段木和木屑且主要營養物質、藥用有效成分也更高;其菌糟還可加工成優質飼料或功能性飼料,實現資源“榨干吃盡”……在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菌草種植—生態治理—綜合循環利用”模型,顯現出一幅蔚為壯觀的生態和產業前景。 院士們建議利用黃河流域的荒漠地、沙地、鹽堿地,建設新興菌草生態產業帶,輻射帶動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生態飼料等新興產業崛起,推動流域及相關地區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建起黃河“千里生態安全屏障”
十院士建議,將菌草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定貧困縣產業扶貧項目。由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支持推動菌草產業化發展,開展聯合攻關,深化和完善黃河流域菌草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以點帶面”,建立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在黃河上、中、下游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沙化危害較大的沿河兩岸,在已有較好基礎的青海貴德、陜西延安、內蒙古阿拉善、河南鄭州、山西運城、山東濱州等地的沿黃河兩岸建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試點,沿河兩岸建立1000公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并逐步拓展到黃河全流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日報》2017-07-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