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一重要論斷,充分表明中央對我國國情、農情、糧情的深刻把握,也充分展示了中央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定決心。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以高度的自覺、堅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實現了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2000億斤以上,倉滿庫盈,供給充足,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作用。但先天的資源稟賦不足,超大的糧食需求量,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和諸多的困難。一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我國人均耕地、淡水資源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保護耕地的壓力加大,農業用水空間收窄。同時,耕地質量退化、污染問題突出。二是消費需求增加趨勢不可逆轉。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人口快速增加,加之消費結構升級,對糧食及肉蛋奶的需求持續增加。三是種植收益總體仍然偏低。目前,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種植效益偏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誰來種地”的問題更顯突出。四是氣象災害威脅日益加重。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頻發,給糧食和農業生產帶來威脅。因此,決不能因為當前糧食供求寬裕,就簡單地認為今后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決不能因為國際市場糧價比國內便宜,就簡單地以為可以靠買糧吃過日子;決不能因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簡單地壓縮糧食生產。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重農抓糧的勁只能鼓不能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弦必須時刻繃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未來我國“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抓住了與鄉村振興相關的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凸顯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強政策引導,強化科技支撐,創新經營機制,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在措施上,重點是“一保、兩藏、兩機、兩聚焦”。
“一保”,就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谷賤傷農”,農民種糧積極性是傷不起的。要鞏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認真落實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力爭稻谷、小麥面積穩定在8億畝,谷物面積穩定在13億畝以上,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兩藏”,就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是加力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加強耕地質量保護提升,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為重點,提升耕地質量。突出抓好東北黑土地保護,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二是加力實施藏糧于技戰略。重點是推進育種創新,加快選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擴大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范圍,調動科研和企業的積極性。推進集成創新,集成組裝一批分區域、分作物的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打造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升級版。
“兩機”,就是推進機制創新和推進機械化發展。一是推進機制創新。這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重要途徑。堅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兩手發力”,堅持發展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引領型規模經營“雙輪驅動”,促進小規模、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主體多元轉變,提升糧食生產的效益和競爭力。二是推進機械化發展。這是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的農藝技術為內容,集成推廣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實現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兩聚焦”,就是聚焦結構優化、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一是聚焦結構優化。這是提升糧食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內容。要根據當前糧食供求現狀和消費需求,重點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籽粒玉米面積,擴大有市場需求的大豆、雜糧雜豆、馬鈴薯、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作物。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籽粒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二是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都是糧食生產的優勢區和商品糧的集中產區,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要劃定并建設好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作者系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