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韓俊、陳錫文、葉興慶等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點和政策深意

[ 作者:沈靜文?萬存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02 錄入:吳玲香 ]

一年一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到29日在北京舉行。伴隨著會議昨天(29日)閉幕,鄉村振興戰略成為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農村工作推進的關鍵詞。會議全面分析了“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間表,并設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

新的重農強農信號,為何選擇此時發出?城市和農村、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將如何互動?“三農”政策的延續和調整,有何深意?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以“鄉村振興”為重要戰略,則兼有新意和分量。今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遵循。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這一戰略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兼顧“當前”和“長遠”,是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突出特點之一,“以前歷次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多的是針對當時的一些突出問題,和近期要做的工作,作出安排布署。這次的會議主題,鄉村振興戰略,既會管當前,也會管長遠。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未來三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三農’是短板;未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三農’也是短板。要把‘三農’問題挑出來,統籌各方面力量進行集中攻關,這需要一個有影響力、有凝聚力的大戰略。”

而在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看來,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應“時”而生,更應“人”而生,“現在有近6億人在農村,這是常住人口,不包括流動進城、外出務工經商的。如果到2050年城鎮化率達到80%,那農村還有3億人。數以億計的人在農村生產生活,怎能不把其建設好?我認為,這是中央從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考慮的。”

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美則中國美,農民富則中國富。黨的十八大以來,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被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如今舉“戰略”之力,需應對的最大障礙是什么?葉興慶的答案是“體制機制”,“最困難的是如何推進自然要素真正地向農村流動。在市場化進程中,自然要素總是向效率高的地方、向工業、向城市轉移。如果沒有國家的規劃、沒有政策的干預,鄉村甚至包括農業就會自然地衰落下去。我們提出振興的戰略,就是用來矯正市場。”

以改革之力換農村收益,安徽天長試水已久。截至12月,天長已有151個村全面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共確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0.7萬人,量化資產超過8000萬元。天長市農委黨組成員房華玄介紹,集體資產收益都被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分紅,“下一步我們將探索財政補助資金折股量化方式,同時開展建廠房發包、參股入股經營等形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賦予村民更多財產權益。”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條實施路徑中,除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也被擺在重要位置。城市與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是否非此即彼?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基礎正是對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并不矛盾,城市和農村是命運共同體。現代化不能夠建立在城鄉分割的基礎上。要通過城市的發展、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帶動農村發展。比如城市化發展了,對農產品就有更大需求,農產品的市場就更廣大了。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帶動農民就業,還可以(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戶。”

城鄉壁壘如何突破?浙江嘉善可作范本。2008年起,嘉善縣率先開展以農村住房置換城鎮房產的試點,由政府在城市核心區塊建造房子,農戶自愿用宅基地置換。今年五月,嘉善縣姚莊鎮武長村村民王坤華以170平米宅基地置換鎮里兩套房子,市場價在200萬元左右,加上各項補助,他只需個人出資25萬元,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姚莊鎮人大主席蔣勝強表示,試點進行到第三批,政策又有突破,“原來一期二期集體建設用地是宅基地,宅基地不可上市交易,現在把它的土地性質改變了,全部國有劃撥,都是拿不動產證,即城市中的經濟適用房,這就可以上市交易。”

差距越小,公平越近。這種公平,既在城市與農村間,也在不同規模經營的農戶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坦言,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不能追求大規模經營,而目前一家一戶小規模又難有高效益。為此,下一步,農業部門對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力度將與其帶動小農戶數量掛鉤,以此促進小農戶增收,“鼓勵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規模效益。要把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其帶動小農戶數量掛鉤,鼓勵各地將政府補貼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到合作社,引導推動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

“公平”同樣屬于投資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城市與農村不應被人為對立,這是會議提法的題中之意,“早期的時候,明確地提出‘不鼓勵工商資本長時間大面積到農村去占據農民土地’,認為這樣會侵害農民的利益。直到現在,仍然可能有人這樣說。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很大誤解。如果鄉村振興了、產業發展了,首先就業機會增多,農民很可能就近在家里找到就業機會,也不存在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其次,鄉村振興了,鄉村的要素價值就會在市場中充分體現出來,農民擁有的要素通過確權登記頒證后,可以通過入股或者其他一些形式分享得到收益。鄉村振興戰略雖然不是直接保護小農利益,但是,小農戶是最重要的一個受益者。”

政策有調整,更多的則是延續。會議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在“制度性供給”這個新鮮概念下,承包地到期再延30年、“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等一系列熟悉名詞都被涵蓋。李國祥解釋,事實上這是對既有改革措施的一次系統梳理,“這種制度性供給的概念,就是要通過改革、通過制度創新、通過政策完善、新政策的出臺,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逐步地清理出去。制度性供給,實際上就把我們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三農’政策、改革進行一次梳理,有一部分政策我們可能都放棄了,梳理出來的都證明是行之有效、未來還要繼續堅持的政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12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福利 | 亚洲欧美丝袜久久精品 |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少妇毛多水多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