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嚴小龍教授的新書《振興中的村域中國:本色訪談》,一經發行后就引起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贊稱編寫此書非常有意義。筆者亦認為,此書是一本有價值的好書。
緊貼時代背景 范圍廣內容細
農村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發展的大問題,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土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中央一號文件的不斷要求下,農村土地治理一直是我國農村現階段治理的重心,我們知道,單單以農業為基礎產業而發展的農村無法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廣大農村要快速進行產業轉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產業聯動,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須舉措。而進行產業轉型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善土地確權道路,活化農村的土地。所以,從2009年起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在強調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處理好土地的問題,這才是農村發展的第一要義。現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背景下,廣大農村還在不斷適應改革的潮流,適應的過程中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急需要解決。
此書在嚴教授深入廣大農村的基礎上,以廣大農村為駐地,廣大農民為對象,通過對全國六個省區、十四個縣市,三十多個農村的實地探訪,分析總結了農地確權的理論框架以及六種確權模式,即“個體化+確權確地不確股”、“合作化+確權確地不確股”、“合作化+確權確地確股”、“集體化+確權不確地不確股”、“集體化+確權確地確股”、“集體化+確權確股不確地”。深入每一種確權模式典型的農村,尋找同質化下的差異性,相同之處找不同,不同之處找相同,不斷對比發現創新,正是旨在構建新型農村土地治理理論,探討新型農村土地良性治理的路徑選擇,引起相關人士的思考,最終為各地鄉村的土地確權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以“土地上的人”為主角 充滿人情與真實
農村改革事業任重道遠,土地確權道路也需步步完善,如果將農村改革事業比喻為一架用于界定“人地關系”的天平,則兩端分別為“農村土地”和“農村土地上的人”。當前的研究,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媒體報道,闡釋農村的文章早已數不勝數,各項研究也日趨細化。相較之下,對于“土地上的人的想法”的真實探尋,卻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話語缺失。農村改革,農民應該最有話語權,忽視了農民的呼聲,那么農村改革這架天平一直處于“不均衡狀態”,也就不足為奇。此書正是從“土地上的人”出發,真正抓住了“農村土地上的人”這個農村改革中更為根本、更值得重視的角色,這是一份勇氣,更是一次“破冰”。
當下,農村的經濟水平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現存問題仍不少。書中真實還原了訪談農民直接犀利的言辭,如一些釘子戶與干部的斡旋,一些農民努力爭取自己的成員權益而與村組織“抗爭”等等,讓農村發展中的問題更加真實、更值得深思,同時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農民這一群體。
總體而言,此書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密集的村域調研,直面現實,還原最真實的農村狀態,研究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思考中國村域農地產權確認問題提供了現實與實踐指導,對理論工作者深入鄉村研究實際問題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