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開始前,《新安晚報》曾征集民聲民意帶上兩會。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對此給出了自己“良方”。他認為,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對農村發展有積極意義。(3月13日《新安晚報》)
不可否認,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證制度,設置學歷、技能、投資、房產等新門檻,已成為普遍現象,或者存在只改變戶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轉”現象。特別是,很多城里人已經害怕了城里的高房價、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出現了許多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準備在農村頤養天年的現象,被稱之為“逆城市化”現象。而“告老還鄉”,實際上是對“逆城市化”的一種引領。
眾所周知,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區別之后,人口流動是雙向的,既有農村居民向城市流動,也有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盡管目前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遠遠比不上農村居民向城市流動的規模。然而,尊重城鄉居民自主定居意愿,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題中之義;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的意愿,同樣應該得到尊重。換言之,不管是官員、知識分子“告老還鄉”,還是普通市民“退職還鄉”,均應得到政策支持
實踐表明,“逆城市化”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派生出來的新潮流。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趨勢越強。“逆城市化”對城鎮化而言是吐故納新,對農村來說,則是巨大的發展能量??梢哉f,“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農村發展速度就快。同時,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以解決“大城市脖,促使城鄉同發展、共繁榮。可見,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發展農村,是促使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捷徑,也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最佳選擇。特別是,官員、知識分子等精英人士“告老還鄉”,不僅可以提升農村整體素質,而且可以促進鄉風文明,弘揚和傳承鄉賢文化。
因此,規范“逆城市化”,應作出制度安排,使其有利于新一輪的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既然“逆城市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對城鄉發展均利大于弊,既然公民擁有理想化的遷徒自由,走到哪里,就能在哪兒自由定居,享受當地的公共福利,從制度上給他們以心理認同和歸宿,是戶籍制度改革的終極目標;那么,各地政府應當審時度勢,加強對“逆城市化”的管理和規范,使其趨利避害,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官員、知識分子等精英人士,應成為“逆城市化”的引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