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業結構是農業內部特征的結構性體現,也是農業外部特征的格局性呈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并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三五”期間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理念,拓展農業結構的空間概念。現代農業需要具備原料供給、生態保護、觀光休閑等功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要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發展,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開發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統籌兼顧,挖掘農業供給側的新潛力,政策技術支持推動結構調整,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構筑農業支持保護新機制,為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強動力保障。
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堅持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區域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區位特點為基礎,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面向市場要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和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合理高效的農業結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結果體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反過來也可以引領和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注重引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實現“兩穩兩增兩提”,即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創新等相關措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依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科學制定規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政策的針對性、實效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結構優化和現代農業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那些事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