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縣鄉換屆,縣里面卻為鄉鎮干部的“青黃不接”頭痛不已:從2005年的鄉鎮機構改革到2012年8年間,鄉鎮幾乎沒招錄過公務員,很多工作都無法開展。
無奈之下,組織部門摸底排查,逐個征求縣直單位年輕干部的意見,鼓勵他們下鄉工作。可是,應者寥寥。在他們看來,鄉鎮工作又苦又累,還得經常住在鄉里,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更不要說照顧孩子和老人。與縣直單位相比,即使擔任鄉鎮領導崗位也缺少吸引力。對于女干部,這一點尤為突出。
還有一個內在原因讓他們認為得不償失,那就是鄉鎮干部進步的“隱形臺階”太多。鄉鎮干部從科員提拔為副鄉鎮長后,還要經過同一級別的黨委委員、黨委委員兼副鄉鎮長、黨委副書記等多個崗位,才有可能被提拔為鄉鎮長。如果想回城工作,黨委副書記和鄉鎮長安排相對好一點兒,可以任副局長或局長,而黨委委員、副鄉鎮長一般只安排非領導職務。縣直單位的干部優勢明顯,只要一提拔就是副局長。這么比較,下鄉任職有些像“走彎路”,還不如留下等待機會。
針對這種局面,從上到下都在尋求解決辦法。比如,實行“職務與職級并行”,發放“鄉鎮工作補貼”,打破“隱形臺階”等。這些政策,對迫在眉睫的人才選拔有點兒“遠水不解近渴”。于是,從鄉鎮事業人員、村兩委正職和大學生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也被提上了日程。
其實,干部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連續性很強。鄉鎮干部“斷檔”問題,早就有人預見并提出來,只是遲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2013年2月,很多鄉鎮才招錄了第一批公務員,可惜他們任職時間太短,不符合提拔條件,干部培養鏈條就此斷裂。
對干部工作,我一直相信一個理念: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在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鄉鎮承擔的任務繁重而艱巨,能力不足的干部,不足以擔此重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們看到最多的干部,也是鄉鎮干部,他們的品德優差、能力大小,直接關乎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
經過這次“無米下鍋”的教訓,莫再輕視鄉鎮人才的補充和培養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2016-05-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