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枝江市農村合作金融試點觀察
編者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普遍面臨融資難題,一些地區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合作金融來緩解這一問題,但在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風險,亟待規范。湖北省于2015年在枝江市開展“政府+銀行+擔保公司”試點,力求“將農民聯合起來、將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將金融風險分擔起來、將風險安防網絡編織起來”。
2015年6月,湖北宜昌枝江市被確定為省內首個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縣市。經過近一年的探索,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湖北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兆麟認為,試點初步實現了合作銀行涉農存貸款指標顯著提升、涉農貸款成本顯著降低、涉農貸款風險顯著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顯著增強。
“截至2016年4月,枝江市涉農貸款余額80.81億元,較試點前增長16.01%”。枝江市委書記許志華表示,要積極搶抓試點機遇,構建“合作社+金融”服務體系,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統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新型經營主體“再聯合”為涉農貸款信用“背書”
“這幾年,合作社陸續投資900多萬元,用于糧食生產的房屋設施、加工設備、土地流轉等,可由于都投在了農村,沒有權證,連20萬元都不好貸,手續費還高。”提起涉農貸款的往事,枝江信達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開梅,一肚子苦水。
不少合作社有著李開梅類似的煩惱。由于合作社一般規模較小,可用于貸款抵押的有效資產不足,只能算作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小舢板”。
“去年7月底加入了‘農合聯’,僅僅一個星期,200萬元的流動貸款就批下來了,利率也優惠了不少。去年秋季收購訂單稻谷,今年春季準備農資,我們的資金壓力減輕了。”李開梅說。
“農合聯”就是2015年7月31日成立的枝江市農民合作社聯合會(社)。實行會社合一,既有社團法人的公益服務職能,又有企業法人的經營服務職能。包括枝江信達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內的46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初始成員。枝江市還成立了9個特色產業農合聯、8個鎮(街道)農合聯,大力推進村級農合聯分會建設。如今,農合聯組織體系已吸納全市41.3%的農戶。
“農合聯”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再聯合,有望把“小舢板”升級為“聯合艦隊”。
位于枝江市安福寺食品工業園區的湖北中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柯貴安表示:“龍頭企業有了資金保障,帶動農民的作用就會更加明顯。”依托枝江市“農合聯”這個信息和資源平臺,公司將建設5萬畝生態蔬菜種植基地,預計帶動1萬多戶農民增收。
據統計,通過農村合作金融平臺,枝江目前已累計為281戶農合聯會員發放涉農貸款3.97億元,貸款有效需求滿足率達到80.19%。枝江市委副書記黃芳帥表示,“農合聯”組織體系初具規模,服務職能日漸完善,影響力與日俱增。
據“農合聯”理事長王建華介紹,試點初期,“農合聯”主要解決會員輕信用、輕資產、缺抵押的問題,協調銀保機構制定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為會員提供金融服務。以后還將逐步拓展生產指導、市場營銷、農技推廣、教育培訓等方面的職能,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綜合平臺。
征信信息化,政府基金托底,新型主體能與金融機構“談判”
記者在枝江市農合聯辦事大廳看到,工作人員李小梅正在審核后臺內有貸款需求的會員信息。她說,通過農村合作金融征信系統,會員的各項信息能快捷準確查詢,包括供電、供水及稅務繳納、違法犯罪情況都一目了然,這些信息數據為信用評級、信貸額度、審核放貸等提供了支撐。
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數據庫是開展農村合作金融的有力保障。枝江市市長劉豐雷介紹,枝江市充分運用農村網格化基礎成果,整合公安、稅務、工商、法院、供水、供電等相關政府部門信息資源,形成了集信息采集、大數據分析、征信評估、征信查詢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合作金融征信信息系統。
截至4月初,枝江農合聯征信信息系統已完成151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194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征信數據采集、錄入和信用評級。“通過征信采集,分析綜合數據,可以初步掌握到農合聯各成員的發展、運營情況,結束了過去人為因素考核評級不客觀、周期長、無事實依據的歷史。”王建華說。
在征信的基礎上,湖北省財政注入資本金3000萬元,枝江市財政配套2000萬元設立農村合作金融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實行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信授信,合作銀行按1∶10比例放大。
借助“農合聯”,通過征信和增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可以坐在一張桌子上“討價還價”。通過枝江農村合作金融平臺發放的涉農貸款,嚴格執行國家同檔期基準利率,比試點前利率降低40%以上,累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節約成本900余萬元。
“枝江農商行通過對農合聯會員的支持,實現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的無縫對接,使農商行找到了貸款投向的載體,有效推動了業務的發展”。湖北省農信聯社副主任李維林介紹說,省聯社鼓勵枝江農商行針對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推出“擔保貸”、“權利貸”、“保險貸”、“農機貸”等十大信貸產品,多渠道、多層次滿足農合聯會員信貸需求。
確權賦能,讓各類農村資源入市,多措并舉分擔信貸風險
枝江是傳統農業大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枝江市副市長李奎陽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大量土地、房屋、設備,有大量資金需求,銀行想放貸卻又不認可這種資源,必須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資產資源確權賦能。
枝江市以金融創新倒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強化對農村資源的確權賦能,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以前銀行不認可的農地、農房、農具等各類農村資源,如今都可以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入流通市場。
李開梅發現,原來銀行不認可的資產現在能通過農村合作金融平臺去抵押貸款。信達合作社獲得了枝江農商行500萬元的授信,在授信期限內,合作社可以用資產做抵押“隨用隨貸”。
“不光給我們解決貸款,還幫我們辦理保險。死了魚,我們可以直接找保險公司。”枝江陶家湖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胡定海說,通過枝江農村合作金融,公司不僅成功辦理抵押貸款100萬元,還辦理了水產養殖保險。200畝的養殖水面,保費2萬元,政府就補貼了1萬元。“既解決了生產流動資金,還解決了后顧之憂,合作社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了。”
枝江市把參加農業保險作為發放涉農貸款的前置條件。對因自然災害等因素形成的貸款損失,由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合作銀行、擔保公司、合作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擔。
在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自然風險的同時,也進一步分擔和降低了合作銀行的信貸風險。
今年4月11日,湖北省擴大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工作啟動培訓會在枝江召開,將枝江試點經驗正式向全省推廣。競爭性選擇大冶市等9個省級試點及武漢市江夏區1個市級試點,開展擴大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工作。“將農民聯合起來、將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將金融風險分擔起來、將風險安防網絡編織起來”。湖北省委財經辦副主任陳寬宏表示,各試點縣市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合作金融核心要義,把握試點方向,做細做實方案,為破解涉農融資難題趟出路子。
枝江市信達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村合作金融平臺,獲得低息貸款,擴大了訂單規模,社員畝平增收300余元。上圖為2015年年底社員在領取分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農民日報 》( 2016年05月10日 05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