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時任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的許世衛受邀訪問考察美國農業部,在那次考察中,許世衛第一次親眼見到美國農業部開發的多國商品鏈接模型。彼時,中國農業部研究設計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案的相關工作剛剛起步。
十年后,2013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世界農業展望大會第一次離開總部在亞洲舉辦。2014年,中國首次舉辦自己的農業展望大會,并已連續舉辦三屆。
“起步晚,跑得快。”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監測預警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中國農產品信息監測預警的發展。
如何起步晚,但跑得快?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的農業信息分析學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或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佳注解。
監測預警 刻不容緩
“一支筆,幾張紙”,對于傳統的農業情報研究工作來說,訪談、交流、筆記,是獲取有效供需信息、觀察市場信息變化的主要方式。
“這種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是非常有效果的。”許世衛說,然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現代農業對信息分析需求的變化,相應地,工作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如何在這樣的形勢下把握學科方向?2002年,許世衛出任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這也成為了他必須回答的問題。
當時,農業部開始了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案,先后啟動了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的小麥、玉米、稻谷、大豆、油料、棉花和糖料7個品種的月度市場監測預警工作,相關工作的開展也亟須技術支撐。
2002年,許世衛在美國農業部看到多國商品鏈接模型(Baseline模型),該模型包括了43個國家和地區在內的24種農產品,運用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知識,分地區分產品對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和價格進行預測。
許世衛把這個模型中關于中國的數據帶回了國內,他決心認真地看個究竟。
那個夏天,他和同事們在辦公室里對模型和數據逐條研究。“一個Excel表格,8000多行,我們逐條逐條地看。”許世衛回憶道,看完所有數據,他感到很驚訝,美國農業部對中國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分析“做得非常透”,甚至對中國華南、華北、西南、西北、華中、東北六大區域逐一展開了分區域的分析、研究。
隨著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紛紛通過監測預警來調節市場,通過農業展望報告向世界發聲,積極爭奪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動位置。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在感到驚訝之余,許世衛強烈地意識到,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農產品信息監測預警應該成為一門學科。”許世衛說,如果僅僅作為一項管理工作,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如果沒有科學支撐、沒有技術方法,監測預警工作就沒有支撐的力量。”
農業信息分析學 應運而生
“農業信息分析學是以研究農業信息流規律及其應用技術方法為主的一門新興學科。”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和對象之后,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加快建設人才隊伍成為了最現實的問題。
200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創辦《農業展望》雜志,彌補了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缺乏專業性市場分析類農業刊物的不足。2012年,隨著理論基礎、方法創新和實踐應用的推進,該領域內第一部專著《農業信息分析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技術研究上,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研究創新團隊建構了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簡稱CAMES),同時,便攜式農產品全息市場信息采集器(簡稱“農信采”)已經研發應用。
2009年,由科技部批準立項、農業部組織實施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預警的關鍵技術及平臺研究”啟動實施,2012年“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業智能信息系統與服務平臺”項目接著啟動實施。許世衛先后擔任兩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匯聚了全國30多家單位近400位研究人員,歷時7年,共同完成了農業信息分析預警與智能服務的關鍵技術和平臺研究。
與此同時,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也在開展。2011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合作計劃項目“加強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和農業展望能力”啟動,標志著我國信息分析技術邁入新的征程。
在人才隊伍上,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團隊不斷壯大,并以專業化、知識化和高效能在我國農業信息監測的前沿領跑。而我國農業監測預警領域也已經形成了一支系統性、分層次、多學科組成的專業化監測預警隊伍,其成員的專業背景涵蓋農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數學和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農業展望 水到渠成
事實上,中國農業主管部門也將農業信息監測預警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管理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可以說,研究工作的開展和推進得到了農業部很多無形的支持和信任。”許世衛說。
2007年農業部建立了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信息月度發布制度,并要求各省建立聯動機制;2009年農業部農產品監測預警范圍覆蓋到18個品種;2012年農業部已確保所有重要農產品品種都納入預警范圍,并開展重要產品產地與市場信息的及時監測。
農業展望大會是監測預警工作的重要一環,隨著中國農產品信息監測預警工作的深入,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可謂“水到渠成”,而世界其他國家和相關機構,對中國的農業展望報告也十分關注。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提出承辦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邀請,FAO和OECD也積極回應,世界農業展望大會第一次離開了羅馬來到亞洲國家。2013年世界農業展望報告首次聚焦中國,包括FAO總干事、OECD秘書長在內的相關領域的高層領導、專家學者、業界人士500余人參加了會議。
2014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首次召開,連續舉辦的農業展望大會已被視為釋放權威信息的重要平臺,其市場信號引領作用和影響力也正在不斷擴大。
學科發展 頂天立地
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從參會代表的行業構成來看,大部分來自農業領域。而許世衛在參加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和美國農業展望大會時觀察發現,注冊參會的代表不僅僅來自農業領域,銀行、保險、投資業也很愿意參加農業展望大會。
許世衛分析,美國農業以大農場規模經營為主,因而,為農業生產的大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咨詢公司非常關注農業展望報告中的數據,“規模大了,一定會非常重視展望大會釋放的市場信號。”許世衛說,他相信,隨著中國現代農業的不斷推進,農業展望活動將越來越受重視。不過,他也指出,我國仍缺乏展望報告和分散農戶之間的“二傳手”。
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可以說,我國農業信息分析學已經邁出了重要步伐,農業信息分析與監測預警研究已經滲透到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領域和不同層次,并在數據獲取、分析方法、應用系統、實施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從事分品種分析的專家隊伍,同時,一批較有影響力的基礎數據庫已經建成,一批農產品市場監測數據與深度分析報告已經產生。
下一步相關的工作如何開展,許世衛用“頂天立地”四個字來概括。
他表示,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與FAO、OECD、IFPRI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則是繼續研究開發系列農業產地環境、農產品生產、各類市場的智能數據采集設備,保證各類信息的快速、即時采集與傳輸,研發“讓大家都用得上”的采集設備,同時,進一步加快突破一批農產品監測預警智能分析關鍵技術,進一步完善分析模型。
他還建議,下一步應該加強農業數據與信息采集標準的研究與應用,確保不同部門、不同市場、不同類型農產品信息內涵的一致性,便于管理部門的應用與科研單位研究需求;其次,應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將農業監測預警信息納入信息發布之列,指導生產與市場有序開展。
在許世衛看來,農業信息分析學充滿樂趣,而他樂此不疲。“沒有哪項工作比我現在從事的工作讓我更有興趣了,它既可以上升到國家管理層面,又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具體方向,真的很值得我為之奮斗一生。”他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6-05-11 第6版 科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