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現代農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隨著“三化同步”戰略的提出,可以預見,農業現代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以下從經濟發展趨勢和誘致性創新理論兩個維度展望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
(一)經濟發展趨勢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1、經濟結構變動與農業現代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逐漸凸顯,三次產業協同性增強。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0年的10.1%,降速趨緩;第二產業占比基本保持平穩;而第三產業占比迅速上升。2003-201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工業整體素質的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然而,從城鄉結構來看,2010年城鄉二元結構系數仍高達4.76,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見,城鄉二元結構仍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因此,只有將農業現代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才能突破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統籌”的發展瓶頸,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根本要求。
2、消費結構變化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必然促使人們改善消費結構,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近年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逐步加強,關注的重點除了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外,還集中在產品品種的創新和品質的提升等多方面。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食物消費需求的轉化,必然導致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化。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要滿足市場需求,農業品種結構要進一步優化,農業要朝著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也要求農業生產經營者不斷提高農業的產銷一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時也要求市場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
3、勞動力流動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2011年,我國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下降為10、0%,但是農業就業人員仍高達34、8%,這表明我國就業結構仍存在脫節現象。與此同時,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農村勞動力將進入結構性短缺階段。這就要求努力實現“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用現代化的經營服務體系培養新型農民,引導和帶動用現代物質條件和科學技術裝備和改造農業。
(二)誘致性創新理論與農業現代化速水
佑次郎和拉坦(1985)發展了誘致性創新理論,運用大量歷史數據、生產函數模型、理論推導證明了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是經濟體系內變量引起的,并且強調在任何一個經濟中,農業的發展都要依賴于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他們還指出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失敗與世界農業不平衡是由于不利條件阻礙或延緩了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誘導過程;這些不利條件包括市場扭曲、文化環境、研究機構與科學家的不完善和缺乏等;這些不利條件主要是由不合理制度與政策造成的。基于誘致性創新理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重視對教育與研究的大量投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并強化制度創新和改革的能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