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天為大家介紹,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質的飛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穩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這方面最直觀的感受,大家可能都會有,比如超市里現在有機蔬菜、有機糧等綠色產品的專柜多了,無農藥有機肥也成為品牌農產品的宣傳賣點。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問題仍然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比如,我國仍然是全世界化肥使用量最高的國家,年化肥使用量占全世界的35%,相當于美國和印度的總和。
“十三五”時期,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要在確保糧食安全,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顯著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有效恢復和增強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減緩生物多樣性衰減速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逐步在農業生產與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地區,穩定發展有比較優勢區域性特色的農業。
在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要適度修養,調整結構,治理污染。在生態脆弱的地區實施退耕退牧還林還草;二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優化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三是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實施水資源紅線管理,推廣節水灌溉;四是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防治農田污染,綜合治理養殖污染;五是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保護草原生態,恢復水生生態系統。(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