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景觀,作為世界上最為廣袤的景觀,是指在農業區域內,由各種要素構成的、能夠成為人們審美對象的、農業外在特征和內在特性的總和。由于具有客觀地外顯形式,可為人感知和理解,從而達到情感愉悅的審美效應。
農業景觀是由其農業區域的自然生命(農作物)景觀、農業生產、生活場景等多種元素綜合構成,其景觀所反映的不是各構成要素的獨立效果,而是相關元素組成的復合效應。
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景觀轉變的過程,巨大的人口壓力,有著大量人工輔助,人類活動過程和自然生態過程交織一起。最近幾十年,集約化經營方式導致傳統農業景觀中生物棲息多樣性降低和自然景觀的破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方式的變化,最直接反映為農業景觀的美學和生態效應遭受損害。
化肥、農藥、除草劑及現代農業工程設施的使用,使得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景觀異質性,土地利用走向多樣化,同時土壤流失、有機質減少、土地板結及鹽堿化對農業景觀變化產生影響。農村各產業蓬勃發展,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下,行業間競爭物質、能量、信息等各景觀要素,不斷改變區域內農業景觀格局,農業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對農業景觀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設計,促進農業作用的合理利用和發展,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好的農業景觀不僅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同時應維持環境的持續穩定,它的具體目標可以歸納為生態優美、經濟活力、社會期望三個方面。
農業景觀規劃和以往的單目標規劃設計本質不同,主要體現在把景觀作為“資源”,并從整體上進行對待,將人類的需求和景觀自然特性、過程相聯系,主要關注宏觀尺度上的資源配置。那么進行農業景觀規劃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呢?
1.視覺美原則
一件好的景觀設計作品,應該在滿足生態和使用功能的同時,也是一件美的藝術作品。因此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原則是在景觀設計中遵循視覺美。景觀設計的美感通過景觀形式來表現。景觀設計中,景觀形式不是以單一形式出現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組合規律,如多樣統一、對比與協調、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抽象與具體、節奏與韻律等。
2.以人為本原則
景觀設計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現代景觀設計最終是為人類創造出更為幽雅的活動場所。農業景觀設計,要以農業元素為主,表達農業特色、信息和韻味,供人們休閑活動之用,體現以人為本,滿足觀光需求。
3.文化原則
景觀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以及人們所受的教育、價值觀、審美觀的不同都對溫室內部景觀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景觀形象在景觀設計中起主導作用,農業景觀在創作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來確定其風格,要先對所服務地區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傳統風格有所了解,才能使作品得到當地大眾認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4.生態原則
景觀設計的生態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共生和合作關系,通過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共生與合作,從而達到減少景觀設計生態影響的目的。在農業景觀設計中,對場地生態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都體現出了濃厚的生態理念。
5.科普教育原則
景觀設計依據具體主題和表現形式,往往兼有科普宣傳和教育功能。例如以農業發展史或現代農業先進栽培模式展示等為主題的溫室景觀,景觀設計要綜合以上原則同時,突出現代農業宣傳教育,其目的是游人對農業認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科技水平,同時展示植物生長的過程和植物賴以生存的生環境,切實感覺和體會農業的自身魅力,促進農業的發展。
理想的農業景觀規劃應設計出既有經濟價值,又具有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景觀空間格局。即景觀空間格局優化設計應以景觀生態價值得以維持、經濟價值得到增值、美學價值得到提升為目標。
農業景觀規劃具體措施,從空間布局來看,應遵循以下四點:
①建立高效人工生態系統,實現土地集約經營,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
②控制建筑斑塊的盲目擴張,建設起具有宜人景觀的人居環境;
③重建植被斑塊,因地制宜地增加綠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塊,恢復景觀生態功能;
④在工程建設區節約工程用地,重塑環境優美、與自然系統相和諧的景觀。
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實質就是在空間上合理安排格局以實現整體景觀的持續利用。在宏觀上設計出合理的景觀格局,在微觀上創造出合適的生態條件,才能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農業的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