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上海有一位叫阿大的蔥油餅老師傅,32年如一日,只用最傳統的方式做餅,為弄堂里的市民保留最正宗的風味。就連對中國美食一向挑剔的BBC都對這家蔥油餅贊不絕口,聲稱等一個小時吃上這一口絕對值得。
在日本,這種堅持傳統的手藝人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叫做“匠人”。而這些匠人所代表的“匠人精神”,其核心便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匠人精神”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
其實中國并不缺少這樣的匠人精神,例如今年上半年走紅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便是記錄了故宮里中國最頂級文物修復團隊的日常。他們的工作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同時還需要耐得住寂寞,十幾年如一日地默默鉆研。這種執著令人敬佩,也值得所有人學習。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提到了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對于農村電商來說,其實匠人精神特別值得推崇。
現有的農村電商平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創業公司。創業公司開始時,或許大多抱著一腔熱情,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或者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價值。但是,在融到資之后,很多公司就開始忘記初心,花大價錢做廣告、不合理地提高員工待遇,在大肆揮霍之后才發現,錢沒了,產品卻沒做好,用戶也沒了,最后公司只能不了了之。
回歸到本質,唯有不可替代才是一家公司最強大的競爭力。對其它企業來說是產品,對農村電商來說,這不可替代就是要以農民為本,仔細鉆研農民的需求,對呈現給農民的服務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以發展農村互聯網+為使命,以幫助農民受益為己任。建議農村電商平臺和農店寶一樣,把最后兩句寫進企業文化里面,并作為行動準則貫徹下去。
農村電商的本質是要給農民帶來實惠,如果看不透這一核心目標,或者不愿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持續鉆研,那么開再多的門店,拿再多的融資也于事無補,終將會被市場淘汰,畢竟這是一個用戶用腳投票的時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小寶看電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