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興慶部長接受CCTV采訪談農業不健康產能退出
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創出11連增的成績,但豐產的背后卻隱藏著重重危機。2.9%的中重度金屬污染的耕地,超采地下水支撐的農業生產,都在給糧食安全敲響警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我們現在達到的糧食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上是以透支生態為代價的。
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人均水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25%,遠低于國際標準,此外,中國城鎮化率每增長1%,農業用水量要下降0.47%。可以說城鎮化和農業發展中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改善水資源管理,治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超采區域成為業界共識。要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和生態,要可持續發展。我們既要保障當期供給,又要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葉興慶指出,最關鍵的就是要把現在已經在用的那部分不太健康的產能,要有序地退出來。
但退出來的產能勢必會帶來糧食產量的滑坡,因此如何保障糧食產量安全,農業部也在積極推行高標準農田計劃。葉興慶指出,按照計劃,到2020年,我國要建設8億畝的高標準農田,那么按照高標準的標準,就是增長100公斤才算達標了,這就是八百億公斤的產能,那么這個產能就是一個健康的產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研究(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