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我國未來五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提出了科技創新的12項目標,其中現代農業部分的農業智能生產、智能農機裝備成為新增亮點。
在農機裝備與設施方面,《規劃》提出,要突破決策監控、先進作業裝置及其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高效環保農林動力、多功能與定位變量作業、設施種植和健康養殖精細生產、農產品產地處理與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災害防控等技術與裝備,形成農林智能化裝備技術體系,支撐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
連續實施十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帶來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去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63%,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但同時糧食進口也一直在持續增長,2014年首次突破了1億噸,進入糧食“凈進口”時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導致糧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進一步提升農機化水平,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國內糧食的競爭力。因此,大力發展智能農機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在日前召開的2016中國農機零部件行業峰會上表示,作為世界農機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國,2015年,規模企業總產值近4300億元,增速7.39%,但也存在低端產能過剩,高端、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農機技術升級對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對拓展農機裝備領域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發展智能農機裝備是我國現代農業向縱深發展、加快轉型的切實需要,也是國內農機工業產業發展和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需求。下一步,農機技術要在農機裝備多功能作業性能的穩定性、復雜服役工況的可靠運行、生物活性與生命特征對象精準作業的機構與裝置創制以及過程監測與操控方向等方面實現突破。
據陳志介紹,為提升我國農機智能化技術、趕超國外農機水平的“十三五”期間促進智能農機裝備發展詳細路線圖目前已經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制定完成,路線圖包括3個層面、11項重點方向和47項研究任務,整個項目總經費15.33億元。
在基礎技術研究層面,要突破土壤植物機器系統應用基礎,在農機作業傳感器、智能決策與控制、智能服務等技術方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關鍵共性技術與重大裝備開發層面,要突破智能設計、作業管理關鍵技術,開發大型與專用拖拉機、田間作業及收獲、設施精細生產等主導產品智能技術與制造質量提升,創立自主的農業智能化裝備技術體系。在典型示范層面,要創制適合我國種植農藝和地域特色的丘陵山區、農產品產地處理等薄弱環節裝備,支撐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
路線圖設立了11項重點研究方向,即農機作業信息感知與精細生產管控應用基礎研究、農機裝備智能化設計與驗證關鍵技術研究、農機智能作業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智能農業動力機械研發、高效精準環保多功能農田作業裝備研發、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技術裝備研發、經濟作物高效能收獲與智能控制技術裝備研發、設施智能化精細生產技術及裝備、農產品產后智能化干制與精細選別技術裝備研發、畜禽與水產品智能化產地處理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丘陵山區及水田機械化作業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
這11項重點研究方向被細化為47項研究任務,將通過產學研推緊密合作,分三批完成,其中在2016-2020年度完成19個項目,2017-2020年度完成17個項目,2018-2020年度完成11個項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