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院長唐忠表示,對比當今的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在城市,而在鄉村。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甚至好于城市,而我們則相反。
唐忠是在9月28日由中國鄉村之聲舉辦的“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上提出上述觀點的。
中國鄉村之聲日前發布的《中國鄉村調查2016年度報告: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顯示,盡管我國農村在基礎設施、醫療、養老、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較大改善,但是,在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在一些農村地區,除了基本設施不到位之外,基礎設施維護不力、使用率不高等問題,也是調查報告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比如,有57%的農村小學已經有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26%的的多媒體設備沒有被應用,原因是鄉村教師的能力不夠,以及配套的教學內容跟不上。再比如,雖然調查中有58%的村莊安裝了一些體育健身設施,但是,27%的設施已經老化損壞、長期不使用。
調查顯示,27%的農村體育健身器材已經老化并損壞。來自《中國鄉村調查2016年度報告: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
如何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農村公共服務差距?世界上發達國家又有哪些經驗可供中國借鑒?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院長唐忠介紹說,不論歐美還是日本,國家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唐忠說,對比當今的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在城市,而在鄉村。在美國,通往農場的公路都是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修建的,農民完全不用擔心基礎設施的問題。而美國的逆城市化進程,使美國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甚至高于城市,真正的富裕階層會選擇居住在鄉村,這與中國是不同的。因此,他認為,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真正讓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方面消除差距。
9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院長唐忠在“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發表演講。
唐忠介紹,在我國,鄉村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往往是由地方負責,而一些基層的政府財力相對薄弱,這樣的制度安排導致鄉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不足。唐忠認為,在制度上可以探討做一些改革,打破地區之間各自負責的制度。
對此,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張紅宇表示,通過調研觀察發現,東西部地區之間農村的發展,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是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發達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普遍較為發達,而反觀貴州、甘肅等西部地區的貧困農村,集體經濟普遍較弱。因此,他認為,“集體經濟發展好了以后,公共服務才有基本保障。”
9月28日,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張紅宇在“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發表演講。
而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個關鍵的工作是要做好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張紅宇說:
“所謂的改革好,就是要把農村的各項資產進行量化、確權,而且要具體到物和每一個村民,把這個資產保護好,把它壯大好,這是發展集體經濟或者提供公共服務的一個基本保障。”
張紅宇還表示,在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的當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單單需要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支出,更需要對農村資源性資產、以及經營性與非經營性資產進行整合與充分利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