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傳統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通知公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入選該名單,其中貴州省最多,有90個,云南省和陜西省分別為62個、49個,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已達到2555個(2012年第一批共計646個,2013年第二批共計915個,2014年第三批共計994個)。
傳統村落是與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不相同的另一類遺產,它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同時又飽含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
1、它兼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而且在村落里這兩類遺產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屬一個文化與審美的基因,是一個獨特的整體。人們曾經片面地把一些傳統村落歸入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忽略了村落靈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徒具軀殼,形存實亡。傳統村落的遺產保護必須是整體保護。
2、傳統村落的建筑無論歷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屬于過去時,鄉土建筑是現在時的。所有建筑內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須不斷地修繕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會是某個時代風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它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它的歷史不是滯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態和立體的。
3、傳統村落不是“文保單位”,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是社會構成最基層的單位,是農村社區。它面臨著改善與發展,直接關系著村落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保護必須與發展相結合。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沒有這樣的問題。
4、傳統村落的精神遺產中,不僅包括各類“非遺”,還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俚語方言、鄉約鄉規、生產方式等,它們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傳統厚重鮮活,還是村落中各種“非遺”不能脫離的“生命土壤”。
(二)傳統村落的意義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
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傳統村落是維持傳統農業循環經濟特征的關鍵。
中國是世界上農耕文明傳承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傳統農業一切來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對大自然干擾是最小的。
當前,中國提倡循環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從原始的生態文明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傳統村落是發展鄉村旅游、創新農村農業發展道路的基礎。
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中期必然伴隨著旅游潮的興起。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鄉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內容,而發展鄉村旅游就要保護好傳統村落。韓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展了新農村建設運動,發放了大量水泥、鋼筋,持續10多年的大建設使不少傳統村落改變了面貌。
到了20世紀90年代,韓國人認真反思過去對傳統村落的大拆大建,認為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旅游資源,所以重新開始興起農村美化運動,糾正過去大拆大建的錯誤,并及時恢復當地村落的格局、獨特的建筑風格、文化傳統、農副產品、地方民俗節慶活動等,把它們與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組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到韓國農村旅游,使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根據中國實踐,無論是四川還是浙江、福建,凡是堅持保護傳統村落、發展農家樂的農村,農民的收入增長都快于其他地區。
傳統村落是廣大農民社會資本的有效載體。
所謂社會資本,是除經濟資本和自然資本以外,人們對周邊環境、自然和人際關系等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已經具有的傳統技巧和知識的總和。喪失了社會資本,在某種程度上比喪失經濟資本和自然資本的后果更加嚴重。
傳統村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和廣大港澳臺同胞的文化之根。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敬祖先的民族。中國傳統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這與西方村落以教堂為核心截然不同。傳統村落往往成為連接家族血脈、傳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廣大華僑、港澳臺同胞尋根問祖的歸屬地。盡管他們遠在千山萬水之外,但總要回來找尋自己的根。由此可見,如果喪失了這些傳統村落,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傳統村落是國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些國家和地區對邊境地區居民點的保護和發展極為重視,這是因為這些居民點在國土安全和領土爭端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國境線漫長,但一些邊界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一些爭議,國土安全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威脅。國際上在領土爭端的解決實踐中有一條重要原則,即爭議領土范圍內如果有某國的國民長期居住生活,則可以作為領土歸屬的重要判別依據。
近年來,中國一些邊境省份在城鎮化進程中忽視了傳統村落在國土安全中的特殊作用,片面追求城鎮化水平,對散落在邊境線上的村落不愿投入,不切實際地寄希望于通過整體搬遷的方式使這些村落的居民快速脫貧。例如,有的沿海省份早期提出“小島遷大島建”的主張,將小島上的居民搬遷到大島甚至是陸地上,使得一些原來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變成了無人島。這種做法在領土和領海爭端中無異于“自廢武功”。因此,從歷史的教訓和國際經驗看,傳統村落特別是邊境地區的傳統村落對于國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傳統村落的認證標準
1、現存建筑有一定的久遠度,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達到標準,傳統建筑的占地規模、現存傳統建筑(群)和周邊環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并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2、傳統村落在選址、規劃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歷史以及考古的價值,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村落保護是留住農村優秀歷史文化的根,在當今經濟快速的發展下,我們不能走像環境污染的那樣“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們必須緊張起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經濟建設是根本,守住我們的靈魂更是我們投身經濟建設的資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少康共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