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提出,“城歸”群體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
厲以寧說,“城歸”是指外出到城里打工的農民,經過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的積累,有了儲蓄和技術,因農村需要人而返回農村。
經過他們的調查,“城歸”群體已經達到1000萬人左右,占外出農民工4000萬人的四分之一。
厲以寧一行曾去浙江杭嘉湖一帶調查。在考察中,厲以寧一行發現最明顯的是“城歸”的出現。
嘉興市匯報給全國政協的材料顯示,土地確權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是3:1,土地確權之后,這個數字變成了1.9:1。厲以寧說,城鄉收入比大幅下降是因為農民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外出務工的農民將土地作為財產租給別人種。而宅基地確權也為農民人均收入提高做出了貢獻,例如農民可以將宅基地上的四層樓撥出兩層樓租給外地人,房租收入大幅增加。
“城歸”如何給當地帶來變化?厲以寧一行發現,陜西漢中地區的西鄉縣,由于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由此開始,沿岸的化肥、農藥都被限制使用,當地農民轉種茶樹,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農民返鄉發展林業。
厲以寧曾經看過農民自己辦的學習班,成員主要是農場主的第二代。“第二代現在年紀也漸漸大起來了,將來要接父輩的班,他如果沒有農業基礎,接什么班啊?”厲以寧說,“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沒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舊的人口紅利沒了,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
厲以寧指出,中國的發展到十八大之后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在于中國意識到農民工的供應趕不上需求了。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有質量的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大,如何把技工留在城市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去年的一場教育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中,蘇州市教育局局長一上臺就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剛剛通知的好消息—蘇州市民工留城采用積分制。他說,這是一個大變化。因為農民進城哪怕二三十年、職務已經成為技術骨干了,但戶口仍然是農村戶口,技術民工會開始動搖,外地就會去挖人。積分落戶考慮年齡、工齡、技術水平、所獲獎項,如果分數夠了,立刻解決全家人留在上海的難題;分數不夠,就繼續做工作,再等兩年。這樣人心就穩住了。(經濟部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青在線12月3日(記者 李晨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