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農業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常重要的領域。2016年11月12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年鑒社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閉門會議上,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主持,馬丁·鄧恩、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歐曉理、張陸彪等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分別發表主題演講,并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農業合作、“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糧食與食品安全、構建農業創新機制等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農業合作
中國經濟報告:“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發展戰略對接、政策協調、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貿易合作、文化交流、金融合作等。農業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一帶一路”會給多邊國家的農業合作帶來什么新機遇?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把這些合作機遇變成現實成果?
歐曉理:“一帶一路”倡議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大批重大項目正在順利推進。中國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大方向(波羅的海方向、波斯灣方向、印度洋方向)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大方向(印度洋方向、南太平洋方向),這五大方向都有一批項目正在推進,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資源開發以及農業合作等。其中,農業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領域,包括農業的加工、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一帶一路”能夠加強國家間的技術交流,從而更好地加強國際農業合作,幫助更多國家實現其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及G20峰會上做出的承諾。
現在全球都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以應對社會、健康、環境等領域的挑戰。我認為應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應對這些挑戰,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所有利益相關的國家都應該參與到“一帶一路”中來,各國需要保持高度信任。為此,在“一帶一路”的路線圖內,應當實現標準的統一,使得所有國家都能夠參與進來。
一方面,需要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標準。當前,在全球范圍內有各種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包括私營部門的標準以及公共部門的標準。我認為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是關于農業生產投入的產品,以及禁止或允許投入的物質的標準。全球應當協調和統一相關標準。這些方案的施行有利于實現環境友好的“一帶一路”倡議。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區域標準。此外,也可以通過成立國際組織開展協作。
馬丁·鄧恩:新西蘭致力于通過多邊及雙邊層面與中國加強合作。在我看來,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實現糧食和食品安全的目標。因此,各國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推動國際農業合作。中國是全球應對農業溫室氣體聯合行動的成員之一,要降低農業對環境、氣候變化、能源的影響,需要我們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發展農業必須對人力進行投資,通過共同開發、教育和培訓提高其相關的技能、技術、市場營銷能力。
各國應盡可能地減少糧食浪費,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這不僅能夠降低糧食損耗和浪費,同時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監管,應對不斷上升的消費需求。農業成功的關鍵在于要讓企業獲得投資回報,并盡可能地減少投資成本。我們可以幫助農業企業和農民以有利于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方式來實現投資回報。
張陸彪:中國農業部正在牽頭制定《“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農業合作愿景與行動》以及《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進一步推進農業發展。這些愿景、行動和規劃都是按照國際化的做法來制定的。
農業合作是國際合作的新亮點和增長點。沿線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都表現出了廣泛的積極性。我們對沿線國家做了一些模型測算,這些國家都有較大的糧食生產潛力,而中國在農業技術、農業物資、農業裝備、相關人才儲備以及國際發展經驗等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沿線國家融入國際和區域產業鏈的訴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農業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農業合作新格局,同時也有利于完善全球糧農制度。我認為推進農業合作要做到四點:一是務實,二是高效,三是雙贏,四是互利。
總的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農業合作是一個新命題,中國愿意與各國、國際組織以及私人部門共同推動農業合作走向深入,實現多贏。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糧食與食品安全
中國經濟報告:在全球化時代,如何通過國際農業合作來保障全球的糧食與食品安全?包括中國、新西蘭在內的農業大國是如何做的?
馬丁·鄧恩:當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所以需要一些經濟政策來幫助我們應對經濟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從而滿足相關需求。
新西蘭氣候溫和、自然稟賦豐富,所以我們在農業生產方面有天然優勢。盡管如此,新西蘭也存在糧食安全方面的風險與挑戰。新西蘭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同時進口一些自己并不擅長種植的農作物。為了使得這樣的體制能夠順利運行,我們要考慮到環境因素及消費者和農民等各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平衡。
歐曉理:“一帶一路”的大框架可以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我們應當由強調產量安全轉變為強調生產能力安全。目前,國際市場的糧價比中國市場的糧價便宜,尤其是很多周邊國家的農業生產條件比中國好,中國可以適當進口國外產品,同時,積極推動中國的農業企業走出去。我們可以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考慮糧食安全的問題,國內的一些耕地可以實行休耕,到國外承包一些耕地,為此,一些政策也應該做出調整。另外,中國有很多惠農政策,這些惠農政策是否能夠延伸到走出去的農業企業,我認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
構建農業創新機制
中國經濟報告:目前,世界各國農業更加依靠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應當如何提高農業創新能力?各國應如何加強農業創新合作?
法布里斯·德雷弗斯:我們應當在國家層面制定一體化的政策來實現農業變革。法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建立了農業創新的相關機制,以應對糧食安全的挑戰。法國當時采用的方式是家庭農場,我們改變了農業運作方式,實現了農民和協會之間的共同管理。
創新取決于研發能力,要創新僅僅依靠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改變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一些做法。我們設立了職業培訓機構,地方農業協會和工會與這些機構、網站保持著密切聯系。因此,農民有大量的顧問,包括政府的顧問和私人機構的顧問,同時,供應側和下游企業也有很多顧問,這就可以有效幫助農民應對糧食安全問題,實現糧食生產、農業生產方面的重要目標。
農業不僅涉及到糧食安全,也涉及到環境和社會問題。因此,國家政策不僅要關注農民的能力和收入,還要上升到供應鏈環節,同時,也包括提供特殊的貸款給相關行業企業,讓他們采用更加現代化的設備,更多地投資于研究、研發和高等教育,加強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
農業創新政策應當具有兩大特點。第一,高度重視對農民或農民組織的支持。農民組織是指以創新社區的形式存在的農民聯合體,可以在農民組織內推進具體的農業創新項目。第二,考慮供應商或供應鏈對于農民的影響。為了盡可能減少農民對農藥、化肥的投入,應當對供應商采用與農藥使用有關的認證制度,以鼓勵環境友好型農業供應鏈的發展。
張陸彪:加強農業創新合作需要堅持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則。第一,堅持科技先行。我認為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遠比農業生產更為重要,這是中國對外合作的基本原則。第二,打造一些亮點工程。可以共建農業合作園區來傳播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也可以開展農業產能合作,滿足當地對優質種子、飼料、農機等特殊品的需求。第三,用好機制平臺。中國愿意與各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多方面平臺的作用。同時,我們還可以打造新的合作機制平臺。第四,深化對外援助。中國已經明確農業對外援助是國家對外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要推行因國分類政策,即根據不同國家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中國還會積極幫助受援國謀劃發展戰略,跟有關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同時,中國還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和高級顧問傳授農業技術、提供政策咨詢規劃建議和技術指導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