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趙 陽 羅 丹 王 賓 陳春良
采訪人:本報記者 趙永平 顧仲陽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主線。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如何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當前,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
以糧食生產為例,一方面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進口量、庫存量也在增長。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達12325億斤,進口糧食卻高達2500億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種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怎么調?
突出“優”字,調優產品結構。優化種植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思路,統籌調整糧經飼三大種植結構,推進種養加協調發展。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布局結構,重點依托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向主產區、優勢區轉移集聚。
突出“綠”字,調好生產方式。以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繼續實施輪作休耕,搞好生態修復,以“退”為“進”,讓農業更“綠”。
突出“新”字,調順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現代食品工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建好用好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返鄉下鄉創業園等平臺。
需要強調的是,做好農業結構調整,絕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糧食生產、不再關心基本供給量。要牢牢守住三條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全面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改革,動能在改革,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深化改革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激活市場,用市場的力量發掘農業農村潛力。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農民利益并重的原則,有序扎實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政策指向性和精準性。
激活要素,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要不斷深化和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保證增量,更要用好存量,通過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提升支農資金使用效能。要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
激活主體,把農村打造成干事創業的熱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進一步加強對規模適度家庭農場和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的扶持,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7年02月07日0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