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結構更優、生產方式更綠、產業體系更新……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在江西,三個懂得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農人”,通過試驗初嘗了供給側改革的甜頭。
凌繼河的“暢銷”大米
正月還沒過完,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鼎湖鎮,種糧大戶凌繼河已開始為春耕盤算了。
“今年繼續種優質稻,銷路好,效益高!”他說。
今年50多歲的凌繼河是江西省種糧大戶。他流轉了1.9萬畝農田,聘請了數十位種糧能手幫他管理,年終根據產量給這些種糧能手發放年終獎。
“這幾年,很多種糧戶在虧損,你怎么還能給農民發這么高的獎金?”面對記者的疑惑,凌繼河說,這主要是因為自己調整了種植結構,提高了產品質量。
在凌繼河看來,當前,農產品消費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大家吃飯能填飽肚子就行,現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飯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所以,凌繼河選擇了優質稻、優質米。今年春節前,他的九米空間體驗店正式開業。短短10多天時間,體驗店的銷售額就達到18萬元。
嘗到了甜頭的凌繼河說,農業供給側改革,首先是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姚傻子”的生態合作社
如今,姚慧峰已經是國內生態水稻種植圈的名人了。
六年前,姚慧峰放棄城里的高薪工作崗位,回到家鄉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種植有機水稻時,大家稱他為“姚傻子”。
但姚慧峰有自己的考慮: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了極限;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今后,綠色食品必將大受歡迎。
借助一個項目實習機會,姚慧峰調研了全國10多個有機農場項目。
回到家鄉后,他便開始了自己作為職業農民的生活。從最早用雛鴨吃蟲子到以菜籽餅為肥料,再到嘗試種單季稻,讓農田得到休整……他逐漸掌握了生態水稻種植技術,種出來的稻谷每斤賣到5元。
現在,鄉親們對姚慧峰的稱呼已經從“姚傻子”變為“姚社長”。
“2016年,我們村有71個人加入了我注冊成立的生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姚慧峰告訴記者,在他的帶領下,如今,村里90%的稻田改種了生態水稻,同時,通過延長生態產業鏈,合作社的產值已超過400萬元。
他說,綠色生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選擇綠色,不會吃虧!
江訓才的“網絡”黑芝麻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在距離鄱陽湖不到10公里的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銀寶湖鄉西分村,兩年前返鄉創業的青年江訓才和兩個創業伙伴一起規劃著新年的打算。
環鄱陽湖地區是江西省黑芝麻種植的重要區域。但過去,這里的黑芝麻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且銷售渠道單一,未能形成大的氣候。
2015年,返鄉創業做電商的江訓才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探索后發現了這一寶貝。于是,他調整思路,專注黑芝麻產品,并通過電商瞄準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的細分市場,讓小芝麻有了大銷路。
“自去年11月到現在,通過銷售黑芝麻系列產品,我們已經掙了10多萬元,平穩度過了第一道關卡。”指著電腦上的訂單表,江訓才說。
而更讓他興奮的是,一位有過品牌創建經歷的贛籍企業家有意投資100萬元幫他們建加工廠。
江訓才說,他們正準備聯合西分村的村民一起成立黑芝麻合作社,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組織起來集約化生產,并通過電商平臺對接市場。“我們的目標是把西分村建設成黑芝麻村,并在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品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