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個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地觸發社會公眾的神經。在這樣的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成了許多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是我國現階段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反映。眾所周知,餐桌上的安全,其溯源來自于各個田間、養殖場等,而控制好食品安全的源頭便成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舉措。一大批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員也就應運而生。
他們走村串戶采樣,一方面與下面的種植戶打交道,另一方面與上一級的監管部門匯報檢測結果。有問題,他們會首先出面與生產者交涉,為農戶提供安全的生產方案,指導農戶如何把握農藥的使用、如何管理好農田、如何生產出安全綠色的食品。
然而,由于農產品品種繁多,涉及面廣,需要速度快、結果準、技術先進的檢測設備才能適應檢測要求,檢驗檢測的任務重、責任大,單憑檢測員的一個個實驗,力量卻有些微薄。
從田間到餐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不是單單靠組織開展農業專項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等行動來解決,也不是僅僅對部分違規使用農藥者處罰幾次。我們必須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實現農產品“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違者可追究”,形成一套完備的體系,讓農產品安全出、安全用、安全食。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工作,只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體系,健全區、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把群眾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來處理,才能真正把好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5-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