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農業生產,很多人仍會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而如今,以“收割機指數”為代表的我國農業生產,正逐漸告別“傻大笨粗”模式,變得越來越“高精尖強”、越來越智慧,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認為,目前不少地方在農作物播種、施肥、澆水、收獲等各個環節將全部實現智能化,農民在手機上就可以掌握溫度、濕度、太陽輻射值等重要種植數據。插上了科技翅膀的“智慧農業”,正在我國廣袤的大地田野翩翩起舞。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專注于“智慧農業”發展。梁啟榮說,早在幾年前,他們就開始融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等創新技術,抓住我國農業現代化及制造業2025戰略和“互聯網+”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提升研發和生產能力,打造了基于“車聯網”模式的全新營銷與售后服務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認為,當前以“收割機指數”為代表,我國農業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建立在大數據之上的智慧農業,將是中國農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有助于實現一、二、三產融合,推動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收割機指數”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需要提高到國家安全高度來加以認識和保護。(新華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都市報2017-06-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