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在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發布會
暨湖南鄉村振興2021年“十大”優秀案例發布儀式上的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中國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們一直致力于湖南“三農”研究,以對縣域的調研為基礎,持續多年跟蹤觀察全省鄉村發展狀況,在2018年以前每年出版發布《湖南城鄉一體化發展報告》藍皮書,自2018年開始出版發布《湖南鄉村振興報告》藍皮書。今年出版的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負責組織,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作為支撐機構,共同合作研究完成。藍皮書立足對省內典型縣域的調查研究,總結了湖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五大成效,研判了三大基本態勢,分析了亟待破解的六大現實難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湖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五大成效
湖南堅持對標對表穩守脫貧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成效明顯。
1.對標對表穩守脫貧底線,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脫貧底線。一是保持戰略定力,自覺扛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治責任。嚴格對標對表,落實“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要求,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政治責任。二是保持底線思維,堅決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屏障。堅持“應納盡納、應幫盡幫”,將各類可能導致返貧的突發情況納入監測和幫扶范圍。從嚴排查整改問題,有效化解潛在風險矛盾。三是保持政策穩定,協調部署推進“有效銜接”落到實處。加強有效銜接的制度設計,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檔,政策、工作、機構隊伍平穩過渡。
2.深耕“三塊田”,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一是深耕穩產保供“責任田”。以抓優勢區早稻為重點穩面積,以落實關鍵技術為重點提單產,守好“米袋子”,管好“菜籃子”,2021年全省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137.6萬畝,超過國家下達任務53萬畝,總產614.9億斤,同比增加11.9億斤,其中早稻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二是深耕綜合改革“試驗田”。深化湖南現代農業綜合改革,構建了“四帶八片五十六基地”特色產業發展布局,形成洞庭湖稻田綜合種養區、長株潭都市農業區、大湘南粵港澳蔬菜供應區和大湘西山地特色農業區等4大功能區,規劃布局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產區產業集群12個,建成了柑橘、生豬、茶葉和中藥材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集群,新增“湘九味”中藥材、“五彩湘茶”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三是深耕精細農業“高產田”。突出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和地域文化特色,抓好品牌化支撐,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精準對接。同時,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種業創新和智慧農機“兩個高地”,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領先全球,每年為全國提供雜交水稻種子8000多萬公斤,超級稻雙季畝產攻關突破1600公斤,再次刷新紀錄。
3.以美麗宜居為著力點,鄉村建設行動穩步推進。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彰顯湖湘文化底蘊、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強化人居環境改善,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累計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6757個,省級同心美麗鄉村1608個,全省村莊(建制村)綠化覆蓋率達64.2%。2021年7月23日,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在衡陽召開,胡春華副總理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衡陽市落實“首廁過關制”經驗獲全國推廣。同時,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加快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高鄉村教育質量、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持續推動水、電、路氣、訊、廣電、物流等基礎設施在村級層面的橫向覆蓋,在農戶層面的縱向延伸。
4.抓黨建興文化立新風,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湖南圍繞鄉村治理中的共性問題、難點堵點進行深入探索。一是加強黨建引領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政治領導、夯實基層基礎、團結凝聚群眾,推動鄉村人才培育、鄉風塑造、生態維護,基層黨建的優勢不斷轉化為鄉村治理的效能。二是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弘揚時代新風。開展“湘‘約’我的村--尋找最美村規”活動,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啟動“三湘新風拂面來”主題宣傳,充分發揮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三是創新特色治理模式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加強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推動依法自治、依法協助政府工作、減負工作“三個清單”落實,加快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促進繁雜事務具體化、抽象事務數量化、分散事務標準化,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5.強化體制機制創新,鄉村組織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離不開有效的體制機制保障。一是強化黨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績效考核、政治建設考察、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夯實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二是強化組織動員,廣泛凝聚鄉村振興力量。加強部門聯動,推進“萬企興萬村”,深化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結對幫扶機制。發揮國企力量,助力引資金、聚人才、興產業。三是強化紀律監督,從嚴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展有效銜接問題“一縣一清單”專項監督行動、“紀委為您來解難”帶件走基層、惠民惠農補貼資金“一卡通”專項監督、扶貧項目“兩拖欠”問題清理,為基層明責減負。四是強化關心關愛,持續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激情。落實鄉村振興一線干部津貼補貼、健康體檢、休假等政策,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干事者撐腰鼓勁。
二、湖南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三大態勢
黨的十九大以來,湖南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和拓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基本形成,農民生活水平持續上升,向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邁出了新步伐。
1.農業由粗放低效逐漸向高質高效新階段邁進
深入實施品牌強農、特色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人才強農、開放強農的“六大強農”行動,加快培育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著力打造種業和農機“兩個高地”。一是農業生產總體呈現明顯穩中有升態勢。“十三五”期間,湖南糧食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產量穩定在300億公斤左右,以最強執行力穩固糧食“基本盤”、堅決扛起糧食生產大省的責任擔當。支持打造油料、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因地制宜打造綠色精細高效發展模式,輻射帶動產業提質增效。二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期間,湖南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由43.8%提高到52.2%,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68.4%提高到78.4%,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52.2%提高到62%。謀劃打造全國種業創新高地,啟動“現代種業自主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出臺了《湖南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建立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高標準籌建岳麓山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建成南繁科研育種園(陵水)。三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呈現明顯加速態勢。重點打造十大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發展形成了五大功能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特色化、優質化、多元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99萬億元,同比增長7%,產值居全國第7位、中部第3位。開展了一系列接地氣、聚人氣、有朝氣的鄉村旅游工作實踐,目前,省內共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3個,重點村41個,星級鄉村旅游區(點)1243個。通過文化旅游直接和間接減少貧困人口累計100余萬人,1641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全部脫貧。
2.鄉村公共服務由傳統二元分割逐漸向城鄉一體化新階段邁進
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從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是城鄉教育差距逐步向一體化變革。“十三五”期間,湖南以國家實施“全面改薄”工程為契機,累計支出322.54億元;以51個脫貧縣為主體新建的101所芙蓉學校,將14.6萬個優質學位建在欠發達地區,建在貧困學生的家門口,成為湖南省獨有的教育扶貧項目品牌。二是醫療衛生事業逐步向鄉村拓展。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最為明顯的改善,到2020年,湖南建有鄉鎮衛生院2147個,建有村衛生室38109個;鄉鎮衛生院床位為10.75萬張,比2016年增長11.67%;鄉鎮、村衛生工作人員增長較快,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為11.37人,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為5.77人,比2016年分別增長112.47%和65.06%。三是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逐步向鄉村覆蓋。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 75.3 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4.4萬人,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由2016年的40.50∶23.30∶36.20調整為2020年的25.50∶26.90∶47.60。城鄉社保覆蓋范圍不斷擴大,2021年湖南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293.10萬人。其中,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43.6萬人,去上年下降0.8%,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1849.5 萬人,增長 6.9%。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748.7萬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723.5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25.2萬人。
3.農民由全面小康逐漸向富裕富足新階段邁進
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全省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減貧超過100萬人,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農民快步由全面小康邁入富裕富足之路。一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呈現不斷加快的趨勢。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86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8295.00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43.42%和53.3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連續10年下降,由2016年的2.62下降到2021年的2.45,農村居民的福祉得到大幅改善。二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8294.0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6951.00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32.09%和59.47%。從2016~2021年的整體消費水平來看,湖南城鄉消費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得到明顯優化。尤其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16年的31.71%降至2020年的30.96%,降低了0.75個百分點。
三、全面推進湖南鄉村振興亟待破解六大難題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和國家戰略,具有時間長、任務重、困難多的特點,必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推進。湖南還需不斷理順一些現實問題,破解鄉村發展中面臨的諸多難題。
1. 糧豬型農產品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穩產保供壓力大。湖南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歷史上形成了產業結構與品質結構單一的糧豬型農產品結構,但也留下了農產品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的問題。一是糧豬型農產品結構不適應當前消費結構變化需求。糧豬型農產品適應溫飽型消費市場,不適應當前消費結構分層與變遷帶來的需求變化。糧豬多元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品牌化、差異化發展任重道遠。二是糧豬型農產品結構效益低,農民種養積極性不高。缺乏中、高端結構的優質品牌,因而整體效益低。湖南出欄大部分是普通白豬,去除人工成本后利潤空間很小,豬肉價格一旦下跌農民就要虧本。三是湖南糧豬型結構致使區域農業產業趨同化。市場競爭還是簡單的價格競爭,沒有體現出優質優價,農民增產不增收、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時有發生。
2.丘陵山區居住分散化和空心化,人居環境改善困難多。湖南大部分地理空間屬于丘陵山區,水田少山林多,農民為了不占水田而把房子分散建在山腳和山腰上,但農民分散居住也帶來一些問題。一是丘陵山區分散居住村莊環境改善成本高。分散居住盡管可以節約農田,但一戶一宅的分散居住導致公共設施建設成本高,生活設施建設花費大。二是分散居住農民人居環境改善動力小。一些地方隨意亂丟垃圾行為已成習慣,對于垃圾分類、垃圾集中處理認識不夠,分散居住各做各的事,家庭環境衛生缺乏對比。三是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整體滯后。一些比較發達的村莊,農產品加工廠和小型企業的污水排放沒有嚴格處理,存在亂排放的問題。鄉村污水處理設施跟不上。
3.鄉村傳統文化多樣性與鄉愁迷失,鄉風文明建設困惑多。當前鄉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的把握不足,鄉愁迷失嚴重,存在諸多的問題。一是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文明碰撞導致鄉愁迷失。維系傳統鄉村共同體的血緣和地緣關系因城市化、市場化和非農化進程而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經濟活動和生活足跡的“脫域化”明顯。二是鄉風文明建設急于求成導致形式化。有些地方干部工作不細,急于求得效果,不顧傳統文化的差異和鄉愁的價值,強力推進格式化和標準化的鄉風文明建設。三是鄉村民俗民風改造中過分市場化。在市場化的影響下,鄉風文明沒有把鄉村樸素的民風民俗發揚傳承下去,而是跟風市場化把一些好的民風也丟了,形成了一股金錢至上的市場化風俗,不斷侵蝕民俗民風。
4.鄉村治理農民自主性參與不足,干群關系融洽互信難。從整體來看,治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干群關系的融洽互信上顯得淡化和疏遠。一是村干部忙于應付上級任務,無暇細致做群眾工作。有些地方的村干部一味對上負責,跟農民的溝通少,加上撤鄉并村后行政村人口劇增,很多地方的村干部認不得農民,村干部與農民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遠。二是農民外出打工并不關心鄉村治理。外出打工的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本高,村里的自治事務也很少通知外出務工的村民,村民對鄉村的具體政策不了解。三是鄉鎮干部下村進戶少,逐漸脫離農民群眾。當前鄉鎮干部下鄉很少,深入農戶更少,鄉鎮干部做群眾思想教育工作越來越流于形式,一些地方的鄉鎮干部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比較嚴重,對于上級的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工作難以得到農民群眾的理解,導致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與農民產生矛盾。四是鄉村干部考核缺少農民參與和監督。當前的干部考核是上級考核下級,農民不參與考核,沒有監督鄉村干部的權利,這也導致農民對鄉村治理事務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5.疫情防控常態化農民外出就業下降,農業大省增收難。在疫情防控的同時,受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帶來的影響日漸顯現。一是疫情下服務建筑等行業不景氣,農民外出就業崗位減少。服務行業與建筑行業的不景氣,導致農民打工的就業崗位減少;崗位競爭大,工資標準下降。農民增收難。二是疫情常態化農民外出流動提高了就業成本。疫情管控繁瑣的檢查報備程序和對外來人口的管控措施,給農民外出務工帶來不便,拉高了農民外出務工的成本。三是疫情下經濟下行城市居民對農產品有效需求不足。餐飲行業不景氣,農產品消費量減少。居民農產品消費意愿降低,農產品產業鏈價值實現受阻,導致了農產品需求萎縮。
6.資源開發不夠與土地要素流動不足,農村改革深化難。當前農村改革推進中,由于土地資源開發不夠、土地要素的流動性不足,導致農村改革難以深化下去。一是土地資源短缺、社會資本難以進入鄉村。一些地方因為土地改革推進艱難,土地資源難以用活,造成土地資源短缺嚴重,導致許多項目不能落地,鄉村產業無法進一步發展,社會資本沒有依附而不能進到鄉村來。二是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緩慢。宅基地改革整體推進的力度不足、創新不夠。存在思想比較保守的問題,面對上級政策時,一些地方的改革常常是研究哪些不能做,而不是從現有政策中研究哪些能做。三是一些干部改革觀念落后,缺乏擔當精神。某些鄉村干部自身素質和能力跟不上改革,破解難題本領不強,不敢擔當和作為,在改革中不愿突破陳規和放棄既得利益,怕承擔責任和風險,滿足于維持現狀不出問題。
四、全面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的基本建議
湖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繼續在區域特色分工、村莊風貌提升、縣域城鄉融合改革等方面發力。
1.“做優一桌湖南飯”,鄉村產業應著力區域特色分工
基于湖南特有的人地關系、地理稟賦、資源環境,要進一步明確全省各農業區域板塊的區域分工,全面優化湖南農產品品種的區域結構。一是以“一縣一品”為取向,優化湖南特色農產品品種結構。制定湖南省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調整特色農產品品種范圍和布局。優化農業發展財政支持政策,開展扶持資金使用績效考核。二是適應消費結構變遷,著力提升中高端農產品品質。加快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化轉型,探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三是發揮地理優勢,不斷拓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立體耕地空間。向“四荒”地、水域、林地等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利用“四荒”地發展特色農業,建設大水面魚品品牌,延長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四是加大對湘菜扶持力度,實現吃得好又賣得好。加大品牌湘菜支持力度,以百年老店為主體打造湘菜全產業鏈,支持湘菜走出湖南。五是加大科技研發和科技賦能力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智能化。提高土壤生態修復技術,研發適合湖南地理條件的農機,推進農業智慧化發展。
2.突出留住“鄉愁”,鄉村風貌應彰顯湖湘鄉村風情
充分尊重每個村莊不同的風土人情,突出地域特色元素,留住村莊綠水青山,留住鄉愁。一是制定村容村貌的頂層設計和正負面清單。依據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對村容村貌進行頂層設計,科學編制符合發展需要、契合“三生”空間實際的村莊規劃。根據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列出村容村貌建設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二是推進村容村貌提升與文化傳承互相融合。加大村莊歷史文化梳理,提煉村莊獨有的精神文化,引導村民對其所生活村莊的歷史和文化產生認同感、自豪感。加強村莊歷史文化保護,鄉村建設禁止大拆大建、大面積硬化。三是加強村莊規劃提檔和建設管控。尊重農民意愿,吸引農民和鄉賢們參與村莊規劃編制,編制出來的規劃要讓農民看得懂。加強農村建房風貌管控,積極探索解決“農村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難題。
3.激活鄉村內生動力,鄉村治理應敬畏農民法定權利
激活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性條件。一是以農民群眾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鄉村治理成效的根本尺度。構建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鄉村治理考評機制,探索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進行鄉村治理成效評估。二是對農民的法定權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農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生活。三是賦予農民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暢通農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賦予農民更多的自主權、鄉村文化選擇和建設的權利,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聚焦城鄉融合發展,農村改革應把縣域作為主戰場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發展動力變革,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有效突破口。一是推進農村發展與城鎮發展對接。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推動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提升鄉村社會事業信息化水平,完善鄉村社會保障網絡。二是推進農村資源要素與城市資源要素對接。加快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構建政策配套、渠道順暢、保障有力的城市工商資本下鄉機制。三是推進農業發展與工商業發展對接。健全三次產業跨界發展機制,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構建多種產業融合新業態。通過股權紐帶、利益關聯凝聚產業融合向心力,增加農民收入。
5.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三農主線應突出農民增收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來抓。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筑牢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加大脫貧群眾就業幫扶,多渠道為脫貧群眾創造務工機會。健全脫貧人口社會保障兜底幫扶機制。加快脫貧縣發展,增強造血能力。二是拓展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空間。加大特色農產品良種選育,加大縣域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力度,圍繞縣域特色農業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三是促進農民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實現工資性增收。助力返鄉農民工返城就業,實施以農民工為重點的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發展高質量縣域經濟,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著力增加農民轉移收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農業農村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降低小農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風險。五是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村集體經濟支撐農民增收的能力。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和活權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城市工商企業聯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出版的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社會反響較好,自去年12月開展調研以來,已有多篇研究報告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28人次,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春賢批示1次,國務院副秘書長郭瑋批示1次,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批示5次,省長毛偉明批示3次,省委副書記朱國賢批示1次,省委常委、副省長張迎春批示2次,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批示1次,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維剛批示2次,副省長王一鷗批示1次,副省長秦國文批示2次,省政協副主席易鵬飛批示6次,同時研究成果被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辦的《鄉村振興簡報》2022年第34期刊登。湖南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地方智庫工作者,研究湖南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對湖南鄉村振興的研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和理論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需要特別感謝的是,藍皮書的研究與出版得到了省農辦、省鄉村振興局的關心、指導與支持;得到了衡陽市、永州市、郴州市、婁底市、常寧市、隆回縣、武岡市、蘇仙區、嘉禾縣、零陵區、江永縣、新化縣等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得到了省政協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得到了社科文獻出版社領導和編輯的傾心指導與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研究團隊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也誠摯地希望我們能繼續得到各方面的關心與支持!
謝謝大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