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輿論普遍認為,這份文件的發表意味著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正式出爐。在我看來,文件是農村工作朝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農村改革市朝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農村發展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在堅持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如何使市場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如何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中國人的吃飯成本逐步降低。三是如何把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結合起來,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管理體制,讓農民分享城市化的利益。讓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在農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農村建設質量。只有富裕的職業農民才有能力建設美麗新農村。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有諸多亮點。
第一,聚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問題,為農村產權改革創造條件。過去在農村,誰出生在這個集體,誰就是這個集體的成員,享受該集體分紅。1995年《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意見的通知》強調“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保持現有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長久不變”意味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由原來的“出生賦權”會變為“繼承賦權”。以繼承的方式維持承包權長久不變,強化了農民的財產權。如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成天變來變去,土地經營權怎么流轉?所以我們要明確,不能根據人口出生調整土地承包權。隨著改革的深入,也可以通過“交易賦權”形成集體經濟成員權。文件中強調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還允許探索土地承包權有償出讓,均是突破性改革意見,它將給農民更多的自主權,有利于市朝改革深入推進。
第二,經營體系組織中明確提出讓農民分享產業鏈收益。在西方發達國家,土地收益在農民收入中只占較小部分,大頭來自產業鏈上的收入。而我國大多數種地農民只能在土地里刨些收入,沒有能從農業服務、加工、流通、買賣等一系列產業鏈上獲得收益。分享產業鏈收益需要靠合作社的力量,文件中明確提出搞“示范社”,這個提法非常響亮。以后應該通過“示范社”發展壯大合作社,不能再片面追求合作社的數量。
第三,大力清理、整合、規范財政支農,整治“孝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涉農資金過去存在錢亂花、花得散等現象。現在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合作社可以生產經營合作+信用合作,符合農村市場經濟的需要。信用合作一定要符合規定,現在已有地方搞假合作、真集資,必須嚴肅糾正。
第四,方案強調了有關城鄉一體化的既定方針。比如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豐富了改革的內容。今后應努力讓農村人和城市人享受一樣的權利,降低農村人進城門檻,完全取消對農民的身份歧視。
第五,方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強化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要求黨組織多為群眾辦實事。近幾年中央政府越來越重視社會治理,要求黨組織活動要接地氣。方案推薦了廣東南海和清遠的改革經驗,提出了農村治理機制的調整方向。南海區開展“政經分開”試驗,合理劃分了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村公共事務與競爭性經濟事務方面的職能。清遠市推動自治組織設置適當下沉到村民小組或自然村,有利于調動鄉村精英的義務服務熱情。
這份文件有如此多的亮點,但最大的亮點是敢于直面改革難題,鼓勵地方的探索熱情。中國改革之路從來要將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此項方案的發布將推動農村改革邁上新臺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