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鄉協調共享發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學習《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思考
馬駿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博士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通過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和相關內容,個人認為該《方案》的出臺順應了當前國家發展的形勢與要求,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方案》的出臺是國家謀劃“十三五”、適應新常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直面并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中的一塊短板。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中央適時出臺《方案》,將從全局上更好地指導和協調農村各項改革,提高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從而充分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有效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充分釋放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紅利的必然選擇。
“十三五”時期是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推進四化同步的關鍵時期。中央多次提出要充分釋放城鎮化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紅利,相對于城鎮,農村同樣也是今后國家發展重要的回旋余地和紅利所在。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是最高效的方法和途徑。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推動中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大幅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有效改善農村落后面貌、有力促進農民富裕增收,形成城鎮和農村雙紅利釋放、雙引擎驅動的互動、互利的良好格局。
三、促進城鄉之間要素自由、能動流動是推進城鄉共享發展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分割的基本狀態導致各種資源和要素不能自由、雙向、能動流動,致使城市與農村的“馬太效應”不斷強化,以至于出現了“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笑話。《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探索和建立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就是順應并體現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理念。加快促進包括人、土地、財產、資源、資金、信息等各個方面的要素流動,提升流動的能動性,保障流動的自由性,將有效對接城市與農村的利益訴求,平衡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功能配置,讓愿意往城里去和到想下來的各類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推進城鄉雙向共享發展。
四、強化農村地域優勢、培育特色產業體系是促進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擁有獨特的景觀風貌和文化傳承,有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資源和優勢,這是一筆待開發的巨大寶藏。保留農村傳統的文化特色、維護農村自然的生態環境、培育農村特色的產業體系是滿足城鄉差異化、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通過發展特色縣域、鎮域、鄉村經濟,形成“一鎮一品”、“一鄉一品”特色產業,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鎮,保護傳統歷史文化村落、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發展,強化農村發展的造血機能,既可以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又能有效保護農村的特色風貌,保留“鄉愁、鄉味”,有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五、高度重視和培育職業農民隊伍是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堅實基礎。
農業是國際經濟的基礎和命脈,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前提是擁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職業農民作為后盾,因此應將培育職業農民放在確保耕地紅線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來考量。國家應該努力創造培育職業農民的條件和環境,加緊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培育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有夢想的職業農民,為其掃除發展事業道路上的各種障礙,使成為職業農民變成一種追求和理想,成為增收致富和得到社會認可的光榮職業。
六、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確保貧困人口如期穩定脫貧是實現城鄉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過去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式扶貧方式,使扶貧真正達到精準效果,實現真扶貧、扶真貧。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應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只有實施精準扶貧,才能確保貧困人口如期并穩定脫貧,是實現城鄉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七、改革農村管理模式、提升農村治理水平是維護農村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
中央一直十分重視農村改革工作,但是光靠好的政策還不夠,政策要執行、要落實,改革要到位、要持續。相比農村,城市管理工作和水平相對較高、體制機制也更加規范完善,農村政策的宣傳、農民素質的提升、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都須有高效的管理作為支撐。然而,我國農村地域廣袤、人口眾多且分散、人口素質參差不齊,管理難度相當之大。新的歷史時期下,農村社會治理、政策管理模式面臨新的挑戰,必須堅持黨政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圍繞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大力提高政府管理、企業管理、農民自身管理水平,以高效管理實現改革的實效性和長效性。
(本文系湖南智庫網根據錄音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