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一:充分發揮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中的引領作用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張紅宇)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按照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著眼于轉方式、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要求,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以及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在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方面,需要充分彰顯四大引領作用。
一是理念引領。實施規模經營的地區或主體,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供需關系,要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最大的“創新”是制度創新,“三權分置”框架下,從讓渡經營權到共享經營權,從土地流轉到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從租賃契約式到股份合作式,要引導多元模式多元主體健康發展。“協調”的目標是促使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形成多種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產業格局。“綠色”的實現靠轉變農業生產模式,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效益提升,從多方面多環節入手降低對資源環境的消耗,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開放”的視野讓規模主體在“四化同步”背景下,通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尋找新的增長點,拓展現代農業發展空間。規模經營所實現的“共享”,是促使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讓城市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讓農業留下越來越少的人,讓農民分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好處。同時,鼓勵和支持各類“新農人”通過發展規模經營進入農業領域,踐行并豐富現代農業經營理念。
二是效益引領。其一,是通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降低土地單位面積生產成本;或通過增加服務對象,減少購買生產性服務成本,帶來的經營主體內部規模效益。其二,是發揮比較優勢,通過提供中高端或差異化農產品產生的附加效益。其三,通過在“微笑曲線”兩端的品牌研發、市場營銷、質量管控活動帶來的外部效益。其四,通過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優化區域布局中實現的結構調整效益。
三是主體引領。據初步統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近250萬家。家庭經營模式下的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持續顯示出強勁生命力,有利于提高農業集約化和組織化水平;合作經營模式下的農民合作社,在生產合作和服務合作方面具有顯著且難以替代的規模效益;各類農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在農產品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壓力下,各類主體開展了大量有益實踐與探索,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開展股份合作、進行示范帶動等方式,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拉動農戶增收的有生力量。
四是綠色引領。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綠色引領,一方面,從節約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出發,規模經營主體具有有強烈的動力。在土地集中式規模經營的地方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控制用水總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資源化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膜等,能顯著減少生產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通過規模經營主體實施生態補償項目,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草原生態建設等,能降低管理成本,增強執行效果。
發揮好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點是搭建一個著眼于供給側改革改革目標,著眼于提升規模經營主體競爭力,系統完整的政策扶持體系,最大程度釋放和彰顯規模經營的優勢及活力。
要點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曾衍德)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個“牛鼻子”,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求,使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態環境更友好,使農業的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競爭力更強。
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重點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需要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基本底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任務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簡單等同于壓縮糧食生產,更不能搞運動式調整。
突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重點,就是推進玉米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及生態功能性植物等,力爭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面積,實現首戰告捷。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需要聚焦發力。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結構調整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信息引導,搞好指導服務,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二要強化政策扶持。重點是要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金融保險政策等,讓農民開展結構調整的收益不減少,確保調得動、穩得住。三要加強設施建設。
實施“藏糧于地”戰略,重點是加強糧食主產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提升耕地質量。四要推進機制創新。重點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服務主體,引導支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發展區域優勢作物、優勢品種,鼓勵采用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種植方式,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質量效益。五要加快科技創新。加快培育一批高產穩產、附加值高、適宜機械作業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種,圍繞“糧改飼”、糧豆輪作等,加快選育專用青貯玉米、高蛋白大豆、高產優質高抗苜蓿等品種。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引領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六要加強市場調控。完善主要農產品儲備調控體系,優化儲備布局,建立吞吐輪換機制。加強進出口調控,根據國內外市場供求情況,把握好農產品進口節奏、規模、時機。開展農業國際合作,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