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任映紅等:城市化進程中村落傳統文脈的承繼與延續

[ 作者:任映紅?梅長青?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2 錄入:王惠敏 ]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集聚、變鄉村為城市、變傳統為現代、變農民為市民的轉型過程,也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多維互動;它是人口、資源、要素、產業的集聚過程,也是職業和階層分化、都市文明滲透擴散的過程,更是人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選擇不斷嬗變的過程。城市化的推進會毀壞傳統村落的原生態,不管我們對傳統村落還有多少留戀和念想,變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村落傳統文化的生存、適應、演變、轉型、消亡等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那么,村落共同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延續文脈,留住我們的根?如何讓傳統文化繼續發揮功效,而不至于出現文化斷層?如何讓人們“記得住鄉愁?本文擬挖掘城市化中村落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通過觀察民間信仰、建房造城等村民行動,來闡釋城市化因素堆積后對農民觀念、生活產生的影響及農民內在的文化訴求。

一、傳統文化:歷史文脈傳承的獨特作用

當代中國農村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期。按美國行政學家雷格斯的說法,就是行政組織從“融合型”向“棱柱型”再向“衍射型”的轉變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村落,就是“棱柱型”過渡社會的公共行政組織,有三種特征,即異質性、形式主義、重疊性。在過渡、轉型期,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觀念、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往往處于并存、重疊、糅合的狀態。這一時期村民作為“過渡人,剛剛洗腳上田,不經意間就踏進現代社會,撲面而來的還有種種后現代的思潮,經受著傳統與現代雙重價值系統的沖擊。此時,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往往能讓無所適從的農民,以不變應萬變,尋找到自我發展方向,不至于因此陷入多重的價值困窘中。

何為傳統?傳統是指人類創造的由歷史凝聚并沿傳著、流變著的諸文化因素如文化、思想、道德、心態、藝術、制度等構成的有機系統。”①傳統的內容經過千百年歷史的篩選,或淘汰、或揚棄、或改造、或流傳,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觀念、習俗,積淀為理想、追求、情感、價值取向和生活觀念。何為文化?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于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何為文脈?指華夏文明發源的脈絡、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文脈生生不息,文化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尊重歷史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有意識地傳承延續文脈,將使得城市鄉村更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韻致。

對個人,文化有著塑造個人人格,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對群體,文化有著目標、規范、意見和行為整合的作用;對社會,文化起到了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發展演化匯集成的富有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它是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其中,傳統倫理文化規范著農民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傳統文化能調節倫理生活。傳統文化以儒家倫理觀念為架構,以宗法血緣關系為依托,是傳統中國人的道德價值和行為抉擇導向。其內容主要有:重集體、輕個人、強調和諧的群體倫理;重身份、輕平等、注重父權的家庭倫理;忠君愛國、注重人治、輕視法治的政治倫理;注重義務、輕視權利、強調道德教化、主張“德主刑輔”的道德意識和尊重他人、關心現世、注重此岸世界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誠實信用、寬容謙讓、和睦無爭等的境界追求。

傳統文化能穩定鄉村秩序。中國古代“皇權止于縣,鄉村交由鄉紳、宗族頭領等民間權威治理。宗族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根源的文化現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村落宗族文化是調節穩定鄉村秩序的主要力量。如在浙江南部村落都有祠堂組織,族有族長,房有房長,祠堂有族長1人,房長若干人,由輩分最高,德高望重的人擔當和處理一切族內事務。每一族均有宗譜,亦稱“族譜。其內容有本族來源、族規族約、世系表、本族著名人物的傳贊圖像、按輩份排行記錄本族人口生卒年、墓圖和有關議約等。每族都有一支“祖杖、“龍頭。平時由各支宗房的旅長保存珍藏,在舉行祭祖時,將它放置在香爐右側,供人祭拜。每逢宗房中發生重大事件,族長拿出此杖向后輩兒孫進行教誨,并處理爭端。

據許多宗族組織史記載,宗族的主要職能和基本活動有:崇祖敬祖,修訂族譜;自治自衛,維護治安;執規執法,裁處糾紛;舉辦教育,培養子弟;互相提攜,光宗耀祖;互助互濟,扶危救困;經營族產,謀求利益。宗族意識是宗族成員對血緣上生命之根系的體驗和歸依,它是一種內隱式的現象,其外在表現就是宗族活動,如修族譜、立宗祠、祭祖宗、尋親會祖等。當然,一些地方也會出現偏激行為,如組織宗族械斗,與農村基層政府分庭抗禮等,需要規范引導、違法者須依法懲處。傳統文化能維護鄉村和諧。傳統文化是鄉村穩定和諧的寶貴的精神資源。和合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最完美的體現形式。

“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和合”之所以能成為實現“和諧”的途徑,維護著日常人倫、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社會的穩定,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圍繞著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和朋友等五倫關系展開,崇尚仁愛,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在提倡人與人之間親如一家的同時,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二是強調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提倡以天下為己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重視整體利益、理想人格塑造,提倡氣節操守、重義輕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和博

大胸懷,天下為公貴和樂群”的行為價值取向;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道德理想追求,以及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操守。三是人本主義意識有利于主體權利的保護和利益的維護,而誠實信用有助于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民本主義思想則有利于平等理念的形成。同時,鄉村的人情、禮俗等非正式制度也對村民行為有較強的約束作用。這些都是我們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思想資源,也是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和諧的文化根基。

傳統文化能夯實文化產業根基。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使特色文化產業豐富多彩,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如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狗不理包子;陜西的皮影、剪紙、書畫和社火等民間藝術;四川的變臉、蜀錦、川菜;甘肅的敦煌文化、樓蘭文化、古絲綢之路文化;等等。這些傳統民族特色文化,帶來文化產業的繁榮。很多鄉土文化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符合現代文化消費人群追求自然、原生態的價值取向,適度開發,就可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傳統文化能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傳統文化承載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旨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載體,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傳統文化已經融入農民血脈,如“家庭價值觀、宗族主義、鄉土觀念”等,都反映了農民深層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不可或難以輕易改變;又如傳統節日中的拔河、舞獅、秧歌、踏青、三月三、元宵花燈、端午賽龍舟等習俗,從古流傳至今,已經成為農民節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傳統文化在培育新農民、塑造農村新風尚中發揮著特殊價值。

傳統文化能讓人們“記得住鄉愁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六大任務,討論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其中的一個表述是: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這一詩化的文學語言出現在嚴肅的政府文件中,充分體現了政府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對人們思戀家鄉的纏綿情感和鄉村傳統歷史文化遺存的尊重。鄉愁”是魂牽夢縈的、關于故土家園刻骨銘心的記憶,是深刻而本真的文化印記,是遠方游子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撐;“鄉愁”讓人忍不住駐足、回眸和品味。突擊打造、拔地而起的城市無法維系“鄉愁,被粗暴拆遷改造、文脈切斷的無業無根的村落無法承載“鄉愁,鄉愁”難寄,游子靈魂漂泊。因此,能讓人“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化,才是最平順也最有可持續性的中國特色城鎮化路徑,是最富人文底蘊的城鄉一體化。

鄉愁往往可以從長期的農耕社會給我們留下大量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中去尋找。在世界幸存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中,中國的古村落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古村落數量之多、分布之廣、種類之全、歷史文化價值之高,是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媲美的。但遺憾的是,城市化進程中,村落的終結尤其是古村落的消亡,其速度之快讓人嘆息。

人們不禁要問,城市化是否一定要破舊立新、消除歷史的遺存、破壞傳統生活場景?一定要以切斷歷史、城鄉連接為代價?當前,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古村落被開發改造得面目全非,許多近郊村的傳統文脈被征地拆遷搞得支離破碎,城市街區中的古跡、遺址、牌坊、廟宇也被成片拆除,那些一味追求舊貌換新顏的城中村改造,無情地打斷了歷史傳承,威脅到城市形態的延續性和相容性。最原始的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形態存在于千姿百態的村落中,加以擷取、改造、移植,從傳統化、地方化、民間化的內容和形式(即文脈)中尋找現代發展的立足點,保護好承載著人文記憶和故土鄉愁的古村落,是當前最緊迫的課題?;鶎诱畱斣诎l展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定合理有效的古村落保護措施的同時又要發展村落經濟;既要立法保護即制定相應的法律作為制度保障,并由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同時注重當地居地歷史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等方面入手,來解決這一矛盾問題。

人的生命需要血脈滋養得以延續,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和鄉村,也需要血脈使其發展永生。文脈不能斷裂、不能聽任自然衰敗,它需要在現代社會得到精心呵護、延續、傳承和創新,在新的歷史環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賦予新的內涵,使傳統與現代共生共融,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

二、民間信仰:傳統文化存續的特殊視窗

城市化進程中的傳統村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民間信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頑強生存著。這是了解當前農村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個特殊窗口。民間信仰主要是指那些存在于民間又不同于傳統宗教信仰的信仰現象,是一種非官方、非教會的民眾信仰,源頭幽深、體系龐雜,而且隨時空的變換存廢消長,生生不息。

民間信仰是不少村民的一種生活常態、精神支撐。民間信仰作為地域文化的承載體,表現為有特定的語言、文字、圖畫、實物、動作、儀式、塑像以及祭祀神靈的固定儀式過程、禱詞、法器、貢品等等。如我國浙江南部地區民間信仰盛行,村村都有一廟乃至數廟,廟里供奉的神靈名稱各異。如黃田鎮下轄村落,信仰的“神靈”主要包括“平水圣王、顯應洞祖、陳十四娘娘”以及其他“鬼怪”等等。伴隨其中的還有宗族、家庭祭祀等儀式的恢復,陰陽八卦、算命問卜、堪輿風水等行為等等。

民間信仰有道德規范的功能。民間神大多有英雄事跡,如在歷代的封建社會中,關公被譽為“仰之如日月,聞之如雷霆”的武神。關于關公的民間傳說極多,他忠肝義膽、行俠仗義、扶弱除惡、斬妖降魔,村民供奉他希望保一方平安,我國北方尤其是沂蒙山區村村都有關帝廟。許多地方神,都是見義勇為、匡扶正義、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世人楷模轉化而來。如溫州平水王,或稱平水圣王,就是一個有英雄氣概的人物。他原是宋朝溫州城一紳士,姓陳,名啟唐,辭官回鄉后賺了錢,為地方做了很多公益。遇到饑荒時開倉放糧,救活上千人;遇到洪澇災害時,跳入海中舍己救人。人們把他的事跡奏本給朝廷,皇帝看了也大受感動,就下旨敕封他為“平水圣王”并同意建廟紀念,于是當地各村都有了平水王的廟宇。又如,閩浙各地供奉的陳十四娘娘,即臨水夫人(767792),名靖姑,或名進姑,她降妖伏魔、扶危濟難、保護婦幼。二十四歲時,因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為萬眾敬仰,每年神誕之日,都舉行十分隆重的盛典。對民間神的祭祀、崇拜,可以培養人們一種良好的思想品質,自覺約束不良行為,起到教育民眾的作用。

祖先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民間文化習慣。浙南農民的祖先崇拜遠不止是清明祭祀、日常供奉。他們推己及人,既然房屋是自己生活消費的首要選擇,祖宗們也會想要大房屋,于是大力建造陰宅———墳墓。他們信奉因果報應,祖先的魂靈時刻都在監視子孫后代的行為,或加以保佑,或予以懲罰。只有對祖先多加崇奉,才會獲得祖先對等的保佑。”③許烺光先生說,中國人的祖宗崇拜可能有著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認為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都是由祖先遺留下來的,個人的幸運都應歸因于其祖先,個人的成功是托祖宗的蔭庇;二是認為所有已故的祖先有著和活著的毫無差別的需要,為避免祖先淪落為神靈世界的流浪者,應該通過供奉忠誠地贍養祖先;三是期望已故的祖先能夠像生前一樣給予自己以庇護。在這種文化觀念的支配下,1978年以后,浙南地區絕大部分農民家庭都修理過祖墳或為在世的父母建造過墳墓(當地人稱生壽墳)。1984年以后,農民收入增加,伴隨著建房熱的就是建墳熱,墳墓越建越豪華,有的豪華墓,亭臺樓閣,占地面積大,動輒十萬,有的達數十萬。浙南農村一般都修成太師椅形狀的“椅子墳,一墳有多層,可葬多人,有的是幾世同堂。1994年以后,地方政府強制實行殯葬制度改革,阻止青山白化,這股“建墳熱”得以遏制。與建造墳墓相關聯的還有清明掃墓、食物供奉、冥鈔祭獻、忌辰舉行等構成了祖先崇拜的文化系統。當下農村紅火的民間信仰,是觀察傳統留存的視窗。它的存在,是傳統“根文化”在村落得以保存延續的重要標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村民的鬼神崇拜日趨淡薄,信仰的神秘色彩逐步淡化,以往的一些特殊場地、神秘儀式、聚會方式,正逐步滲入村民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如廟宇本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但在不少鄉鎮,廟宇卻發揮“廟會、市場”的功能。傳統的祭祀儀式,已從“祀神”到“祀神兼娛人”再到“娛人”為主,表現出濃厚的娛樂色彩。如圍繞陳十四娘娘信仰群眾就創造出諸多喜聞樂見的“鼓詞,成為鄉村重要的文化形式,充實著老百姓的生活,其特殊的文化內涵、美學價值滿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三、建房造城:聚族而居傳統的生動映照

上世紀80年代的浙南村落,盡管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變化,但傳統文化的遲滯性、穩固性、繼承性、廣泛性、社會性特點所形成的綜合力量,還在發揮著巨大的慣性作用,使得鄉村進入轉化的中間地帶,有了緩沖與過渡。文化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方式與規范,文化的力量使個體不得不服從群體普遍流行的行為。

梁漱溟先生說過:“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⑤生活消費是在一定的文化傳統、觀念、習慣的支配制約下所發生的文化行為。費孝通先生在他著名的《江村經濟》一書中也指出:“為滿足人們的需要,文化提供了各種手段來獲取消費物資,但同時也規定并限制了人們的要求。文化建立起一個標準,對消費的數量和類型進行控制。”⑥作為一種與生產行為相對應的行為,生活消費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社會轉型期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能夠反映農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狀況。

房屋是農民生活消費的首要選擇。在農民的文化視野中,家是村落共同體最基本的單元,具有生產、消費、文化教育等基本功能,家族是擴大了的家庭。家庭和家族派生出血緣和地緣關系,構成了農村社區最普遍、最根本的社會關系,形成了根基深厚的村落家族文化。一個家族要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必須不斷地裂變、擴大,就像水分流、樹分杈一樣自然地需要分家、自立門戶,這就需要足夠的房屋。住房的寬敞優越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民家庭在村落社區的層次和地位。如果住宅寬敞、豪華,對內而言,光耀門楣,象征著家族的共同榮譽;對外而言,顯示實力,可為兒女的婚事增加籌碼。在村落共同體內,農民的所有行為包括消費行為都與家族的榮譽有關。房屋有著集經濟上的實用功能和文化上的表意功能于一體的獨特功能,就自然成為農民生活消費的首要選擇,因此,房屋成為富裕起來的農民生活消費的首要選擇和最大支出。

1978年以后,浙南村落出現三次相對比較集中的建房熱潮,90%左右的家庭建過房屋。最早是一批先富起來的村民在老屋基上拆建翻新或在宅基地上建新房;后來,在舊村改造中,大多數農民建起了新房;城市化推進后,村里規劃建設通向城鎮的主干道、建設各類小市場,產業群形成,街道兩旁迅速豎起許多“頂天立地”的“店連屋”式的房屋。村民對住宅房屋面積、容積等十分重視。傳統文化中,常有正房寬敞出貴人、堂屋有量不生災、居室大小應適中的講究。謂之“室大多陰,室小多陽,陰盛則陽病生,陽盛則陰病生。村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因地制宜的建房經驗。這三次建房熱潮不僅村域面積擴大了好幾倍,村落逐步形成了道路、交通、供電、供水、排水、通訊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呈現明顯的小城鎮化。但同時,村里耕地面積也迅速縮小,直至完全被城市化后遍布的房地產業吞沒。

小城鎮建設中的農民意識印記。與計劃經濟年代那種自上而下的“國家投資、居民享受”的傳統城市化路徑不同,改革開放后,浙南鄉村走的是“人民城鎮人民建”的路子,建設新村的數億資金來自村民集資,體現了“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市場經濟原則。

從發展經濟學角度分析,村民之所以投資建設現代化的小城鎮,是因為現代村民的家庭仍然是合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基本單元,無論種田為生還是發展工業生產,都需要寬敞的住房。正如人類需要城市化是因為:一是城市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城市可以為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一切必需的條件和環境,如市場規模、交通通訊便利、信息靈通、原料、人才和資金等要素的高效獲取等,可以為企業間的合作或聯合提供了便利;二是城市具有聚集效益,城市規?;蛉丝谝幠U大后會引起企業外部經濟效益增加;三是城市具有廣義比較效益。除了狹義的經濟利益之外,城市還會使人們增加獲得包括發展機會、自我實現、社會地位、舒適便利等非經濟利益的機會;第四,城市具有先發優勢,這種優勢和“馬太效應”的共同作用,造成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不斷向城市集中,造成城市越來越發達。傳統宗族文化常決定著村落城市化的發展方向。由于產業發展和村落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近年來,各種生產要素已逐漸向村落聚集,工業產品生產經營基地的地位與作用日漸突出,外來人口增多,聯系鄉鎮村莊的道路的修膳及鄉鎮基礎設施和商業網點的建設,形成了以村落為中心的文化輻射。

當然,農民意識”主導下的小城鎮建設的弊病,在若干年后也暴露無遺。農民意識”主要體現在“邊規劃、邊建設”的建設模式上,這曾經是加快農村城市化、短時期見效益的捷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視野的提升,農民卻不得不為自己缺乏長遠眼光懊悔,并吞咽著急功近利的苦果:由于當初缺乏科學合理規劃,建設無序、設施滯后、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功能不全、資源浪費等已成為制約新型城鎮化的頑疾。在今天的浙江南部村落,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同過去有天壤之別,但是夾雜在繁華中的嘈雜、喧囂和環境污染,往往會使人不由自主地懷念起“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昔日田園風光,人們不得不承認,工業文明、盲目跟風發展并不是人類理想的生活狀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節能理念、生態環保意識漸漸深入人心,有著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的村民開始傾向于節能建筑。節能建筑能夠有效的減少能源消耗,更好的保護自然環境,又能夠節水、節電和節省取暖費用,生態文明是未來社會的理性選擇,也是對工業文明的一種有效修正。

四、結語

英格爾斯認為:“與現代的接觸是農民改變原有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的關鍵所在。”⑧現代文化沿著從城市到鄉村的路徑,以擴散和輻射的形式,逐漸滲透農村。城市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既體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也體現為價值觀、生活態度和社會行為在內的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依靠村落內部祖祖輩輩長時間的凝聚積累,通過繼承和傳遞而內生為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依然發揮著特殊功用。當下農村紅火的民間信仰,是觀察傳統留存的視窗,它的存在,是傳統“根文化”在村落得以保存延續的重要標識;農民建房造城的行為選擇,則是聚族而居傳統的生動映照,透過它,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今農民的生活目標和文化訴求,把握富有特色的中國城市化之路。

注釋: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社會科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香蕉520视频 | 亚洲欧美人另类成在线观看 | 亚洲亚洲中文字幕无线码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 |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