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楊靜等:中國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的特點與發展潛力

[ 作者:楊靜?陳曉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27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對非洲以及中非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情況進行了分析, 發現非洲大陸主要進口糧食、畜產品等能夠滿足營養需求的食品, 主要出口水產品、熱帶水果、咖啡、茶葉等初級農產品, 貿易產品結構不均衡、區域不平衡特征較為明顯, 而生產能力不足較大地限制了其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為了釋放非洲農產品貿易的潛力, 可繼續加大與非洲的農業合作力度, 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 拓展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的產品與國別。

1、引言

非洲大陸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 耕地、草場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中國, 大部分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農業是大多數非洲國家的支柱產業, 其小麥、水稻、玉米、小米、高粱、木薯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種類繁多, 棉花、劍麻、花生、腰果、芝麻、咖啡、可可和煙葉等經濟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 非洲經濟快速、強勁發展, 農業生產取得較大進步, 中國與非洲在技術示范交流、人才培訓、項目援助、糧食援助以及農業投資等方面已開展諸多合作, 中非農產品貿易發展也加快步伐, 但生產能力限制了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貿易產品結構不均衡、區域不平衡特征仍然顯著, 未來還有較大潛力可以挖掘。

2、非洲農產品貿易概況

據非洲發展銀行統計, 近10年來非洲國家整體國內生產總值 (GDP) 年均增速約為2.8%,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從UN Comtrade數據庫統計的非洲農產品貿易情況來看, 非洲農產品貿易額呈先增后降趨勢, 由2010年的1 073.7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歷史峰值1 405.3億美元, 此后不斷下降, 到2016年僅為940.0億美元, 幾乎回到2008年的水平, 年均減少7.7%。2010—2016年, 出口額由459.6億美元下降至381.2億美元, 占全球的比重由3.9%下降至2.8%;進口額由614.1億美元下降至558.8億美元, 占全球的比重由5.2%下降至4.1% (表1) 。埃及、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是非洲前5大貿易國, 其2016年的貿易額分別為161.8億、158.9億、103.9億、94.5億和54.0億美元。

糧食產品、畜產品、植物油等能夠滿足營養需求的食品是非洲主要進口農產品[1]。2016年, 谷物、畜產品、植物油的進口額占非洲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8.4%、12.4%和8.8% (表2) 。如蘇丹國內消費的小麥大部分是進口而來的;盧旺達本地玉米存在黃曲霉素嚴重超標問題, 每年需向贊比亞等國家進口大量糧食;多哥確定大豆、大米和玉米為新的重點產品, 并得到非洲開發銀行的支持, 該政策預計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加工和出口。

1.png

水產品、熱帶水果、咖啡、茶葉等初級農產品是非洲主要出口農產品。2016年, 水產品、水果、飲品的出口額占非洲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6.0%、15.9%和15.6% (表2) 。如突尼斯2017年水果出口額同比增長38%;坦桑尼亞園藝業年均增速達到11%, 是該國增長最快的產業;埃及因柑橘香甜多汁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柑橘進口來源地, 且該國出口商正在努力增加葡萄和棗的對華出口。除這些傳統出口產品外, 非洲國家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出口產業。花卉是烏干達前5大出口商品之一, 預計2018年產量將達到7 500t, 創下12年來該國花卉出口的最高水平;尼日利亞2017年腰果出口達4億美元, 腰果成為該國持續的外匯收入來源和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作物。

3、中非農產品貿易特點

3.1 中非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 中方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隨著南南合作進程加快、中非合作論壇持續推進以及中國對非洲免關稅進口的國家和產品范圍不斷擴大, 中非農產品貿易快速發展。貿易額由2010年的34.1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60.2億美元, 幾乎翻了1倍, 年均增長8.5%。其中, 中方進口額由16.0億美元增加至29.4億美元, 年均增長9.1%;出口額由18.0億美元增加至30.8億美元, 年均增長8.0%;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2012年由貿易順差轉為逆差, 2017年又回到順差 (圖1) 。但中非農產品貿易總體規模較小, 歷年占中國與全球農產品貿易的份額均在3%左右, 在中國與5大洲雙邊農產品貿易中排末位。

3.2 中國自非洲主要進口農產品為油籽、水果和畜產品, 對非洲主要出口農產品為飲品、水產品和蔬菜

中國自非洲進口的農產品大類主要有油籽、水果、畜產品、水產品和棉麻絲等。從具體產品來看, 2017年主要進口的是芝麻、烤煙、柑橘、羊毛、棉花和魚粉等農產品, 進口額分別為7.0億、6.6億、2.6億、2.3億、1.6億和1.1億美元, 占中國自非洲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3.9%、22.7%、8.9%、7.8%、5.4%和3.7%。棉花一直是中國自非洲進口的主要農產品, 受國內政策改革影響近年棉花進口有所減少, 2014年芝麻取代棉花成為第一大進口產品, 進口來源國主要是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近年來, 烤煙進口增速加快, 主要來自津巴布韋, 該國烤煙獨特的氣味適合中式卷煙的需求, 已成為高檔中式卷煙不可或缺的原料。據統計, 津巴布韋每年向中國出口的煙葉占其產量的50%。

 1.png

圖1 2010—2017年中非農產品進口、出口及順差

中國向非洲出口的農產品大類主要有飲品、水產品、蔬菜、谷物和糖等。具體來看, 2017年主要出口的是綠茶、加工番茄、大米、羅非魚、調味品和大蒜等產品, 出口額分別為6.3億、3.3億、3.0億、1.8億、1.2億和1.0億美元, 分別占中國對非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0.4%、10.8%、9.8%、6.0%、3.9%和3.3%。綠茶出口的第一大非洲市場是摩洛哥, 占該國市場份額的99%。加工番茄在非洲的出口目的地較為分散, 主要是加納、尼日利亞、多哥和貝寧。大米主要出口到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等國,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國家的糧食缺口。

3.3 貿易伙伴國集中度較高, 出口主要國家為南

非、摩洛哥和加納, 進口主要國家為南非、津巴布韋和蘇丹

中國與非洲的農產品貿易伙伴越來越集中于少數幾個優勢國家, 尤其是進口集中度增長態勢明顯。南非是中國最主要的非洲貿易伙伴, 2017年中國與南非的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6.8%。南非、津巴布韋、埃及、蘇丹、摩洛哥和加納6個國家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額達到中非農產品貿易總額的50%。其中, 中國農產品在非洲的主要出口市場是南非、摩洛哥、加納、尼日利亞、埃及和科特迪瓦等國, 2017年對其出口額分別為3.5億、3.1億、2.8億、2.4億、2.4億和2.1億美元, 6國累計占比達到52.3%;中國農產品在非洲的進口來源國主要是南非、津巴布韋、蘇丹、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和塞內加爾等國, 2017年從上述國家的進口額分別為6.7億、5.9億、2.9億、2.7億、1.3億和1.1億美元, 6國累計占比達到69.8% (表3) 。

表3 2010和2017年中非主要貿易伙伴國

單位:億美元

 1.png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數據庫。

4、中非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

近年來, 中非農產品貿易額快速增長, 反映出中非在農產品貿易上的良好發展態勢與前景, 對豐富中非雙方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未來, 應進一步挖掘潛力, 促進中非農產品貿易向更高水平發展??傮w來看, 中非農產品貿易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4.1 提升非洲農業生產能力

非洲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 撒哈拉以南地區尚未開墾的優質耕地面積超過7億hm2, 廣大內陸水域和海岸線也處于未開發狀態。但是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方式原始、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等問題較為突出[2]。農業機械化水平低, 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來完成, 影響了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不足, 導致農作物產量低、質量差, 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灌溉設備和交通設施落后增加了農業貿易的成本。在農業資源豐富的情況下, 若能有效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科技和投入水平, 必將會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使農產品貿易潛能得到釋放。

4.2 擴大非洲對華出口優勢農產品品種

非洲的優勢農產品除了已經出口到中國的芝麻、烤煙、柑橘、羊毛和棉花外, 還有可可、咖啡等飲品, 花卉、熱帶水果等園藝產品, 以及畜牧產品和水產品。例如, 根據肯尼亞鮮花理事會網站數據, 多年來肯尼亞約有50%的鮮花通過荷蘭的拍賣市場銷往世界各地。肯尼亞出口到歐洲的玫瑰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達到38%左右, 被譽為歐洲的“后花園”。埃塞俄比亞以畜牧資源豐富而聞名, 根據Addis Fortune的數據, 目前有將近600個企業從事肉類和乳制品生產, 2016年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除了向阿拉伯國家出口牲畜外, 埃塞俄比亞還在發展包括美國、日本和歐洲在內的全球市場。中國未來可根據國內需求, 增加對這些非洲優勢農產品的進口。

4.3 拓展與更多的非洲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

中非農產品貿易集中度較高[3], 特別是自非洲進口農產品的貿易國分布更為集中, 且集中度呈增長態勢, 這表明非洲國家通過對華出口獲得了日益增長的收益。但這種獲益集中于津巴布韋、南非、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等少數幾個國家, 更多的低收入非洲國家尚未在中非農產品貿易中獲益。未來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 拓展與更多非洲國家的農產品貿易, 提升中非農業經貿合作水平。

5、對策建議

5.1 繼續加大與非洲的農業合作力度, 提高農產品貿易水平

非洲農業資源豐富, 但農業生產水平落后, 糧食自給率較低, 饑餓問題一直存在。相比之下, 中國農業資源較為缺乏, 但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 應當繼續加強農業合作, 完善農業貿易發展的長效機制。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向非洲提供了物質、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無償援助, 還開展了建設農業技術試驗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未來, 應進一步加大對非洲農業基礎設備、農業示范基地以及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投資力度, 增加非洲農產品附加值, 持續增強非洲國家農業出口能力, 提高非洲農產品貿易水平。

5.2 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 加強中非農產品貿易

中國與非洲地理距離較遠, 文化、發展程度、消費習慣差異較大, 在發展農產品貿易時應注重利用較強的互補性[4], 朝著符合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方向發展, 使雙方在貿易中的農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如中國增加從非洲進口熱帶飲品、熱帶水果等當地優勢特色農產品, 同時將庫存較高的谷物產品出口至非洲, 以緩解非洲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 提高農產品貿易的總體效率, 既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 又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5.3 深化現有貿易合作, 拓展與其他非洲國家的農產品貿易

中國應深化同現有非洲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 改善目前的貿易不平衡狀態, 促進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均衡發展。在維護和促進與傳統農產品出口國家貿易的同時, 更加注意開拓和發展新的非洲市場??梢酝ㄟ^制定相應鼓勵政策, 擴大非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國家范圍, 使中非農產品貿易惠及更多的非洲低收入國家。這既能促進非洲農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也有利于豐富中國農產品供給。

6、結語

近年來, 非洲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 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 中非農產品貿易也正處于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傮w來看, 非洲國家有限的農業生產能力限制了其農產品貿易的繼續發展, 而中非農產品貿易的產品種類和伙伴國家都呈進一步集中發展的趨勢, 中非貿易并未惠及所有非洲國家。未來, 應繼續加強中非農業合作, 通過對非洲國家進行農業援助、農業投資等手段, 有效提升其農業生產水平, 從而保障非洲國家出口能力的持續增強。另外, 應改善目前的貿易不平衡狀況, 利用中非貿易的互補性, 使對華出口惠及更多的非洲低收入國家和優勢產品。隨著非洲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國際合作的加強、營商環境的改善, 未來非洲農產品貿易前景樂觀, 中非農產品貿易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8年0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久久青青91费线频观青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蜜月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