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兩會進行時,一個并不陌生的詞,“新鄉賢文化”,出現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并迅速升溫,成為代表委員及民眾關注和討論的熱詞。
何謂新鄉賢文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解釋材料”中這樣解釋:
“鄉賢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特點。借助傳統的‘鄉賢文化’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以鄉情為紐帶,以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嘉言懿行為示范引領,推進新鄉賢文化建設,有利于延續農耕文明、培育新型農民、涵育文明鄉風、促進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何謂新鄉賢?新鄉賢又“新”在何處?
“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華,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謂之新鄉賢。”長期研究“君子文化”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錢念孫表示,“再寬泛一點說,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動,愿意為農村建設出力的人,都可以稱作新鄉賢。”
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此認識一致:新鄉賢做的事說的話,能夠引發共鳴,能夠點燃激發農村群眾善念,而“一旦點燃善念,很快就會鋪天蓋地”。
回顧歷史,歷代鄉賢代替或配合官府處理大量社會“公共管理”事務,架橋修路、挖渠筑壩、搶險救災、尊師重教、純化風俗、定紛止爭、穩定秩序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鄉賢文化自明清以來,開始由盛轉衰,近于凋敝;鄉賢群體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愈加逼仄,近乎消弭。錢念孫代表說:“風箏斷線了,農村知識精英都流向了城市,成了城市人。長此以往,農村成了空殼,魂就丟了。”
一個沒有“魂”的鄉村,是絕無半點吸引力的,新鄉賢的重要性,在當下不言而喻。本期議題,來聊聊“新鄉賢文化”。
“新鄉賢”反哺農村要提倡
吳盛林:宋代戶部尚書沈詵退休后,每遇災荒之年就用自家的米救濟百姓,深受群眾愛戴;明朝兵部尚書魏驥退休后,為解鄉民水患之苦,親自主持修筑水利工程,受到成化皇帝的嘉獎;明朝吏部尚書羅欽順退休后,潛心研究理學,著述甚豐,被譽為“江右大儒”;清朝軍機大臣、禮部尚書閻敬銘告老還鄉后,熱心公益事業,捐款修建義學,建起“天下第一倉”;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退休后回到家鄉湖南岳陽西沖村,三年把西沖村從一個落后村轉變為“岳陽第一村”;海南省原副省長、人大副主任陳蘇厚退休后回到家鄉海南省臨高縣南寶鎮松梅村務農,讓松梅村面貌煥然一新;吉林省延邊軍分區原副司令員金文元退休后回到家鄉安圖縣石門鎮大成村務農,帶領村民發展起10種產業,人均年收入由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元……
縱觀古今,官員“告老還鄉”為農村、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案例不勝枚舉。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采取激勵政策讓廣大離退休干部“告老還鄉”為農村、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讓他們發揮余熱,得到社會肯定和認可,既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有利于加強離退休干部的管理,更有利于填補農村人才緊缺的“空白”,值得提倡。
“新鄉賢”未來大有可為
何浩民:治國經邦,人才為急。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人”的流失,也就是缺乏所謂的“鄉賢”,許多優秀人才出去學習和奮斗后,卻沒有“衣錦還鄉”,用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和財富建設自己的家鄉。發展新鄉賢文化,讓“能人”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不僅可以樹立榜樣,引領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發揮其所長,帶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
李坤良:鄉村文明鄉風,靠誰來培育和涵養?鄉村治理和精準扶貧,又靠誰來帶頭和實施?筆者認為,這可以靠“鄉賢”來助力。各級各地的干部在立下精準扶貧的“軍令狀”,深入農村基層調研后,發現很多貧困山區都普片存在著“文化落后、無勞動力、思想意識淡化、交通閉塞”等現狀。這就是因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勞動力都紛紛轉移到了城鎮,導致農村缺乏“帶頭人”、“明白人”和勞動力。
所以,像南昌市市長李豆羅這樣,退休后能回家鄉當一名“農夫”,是黨的需要,更是家鄉人民的期盼。出去工作的領導,退休回到家鄉,有兩個優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他們在外面積累的人脈關系、協調能力或工作經驗,為家鄉的建設出主意、想辦法、掏腰包、出力、跑腿,向上級部門協調資金項目和產業幫扶;二是可以利用自身的影響,讓家鄉人民積極生產生活,主動參加社會事業建設,通過鄉賢的學識、道德行為、思想意識,潛移默化的帶動著農村人在思想和品行方面的改變,從而提高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建設。
季偉:知識能告別“愚”和“腐”。退休官員等助力新鄉賢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會讓農村生活有了知識分子的氣息,會告別不懂科學、蠻干、笨干等愚蠢的耕作方式,讓人們懂得科學種田、健康生活的道理。另一方面,“知識”進鄉村,在杜絕腐敗上還會有不一樣的功效。退休官員、知識分子等不管是在對村級財務監督上,還是在督促干部履職上,他們都有著“專業知識”,都能起到極大地威懾和促進作用。有他們這些“行家里手”的存在,一些人肯定不敢那么“任性”。
留住“新鄉賢”也需下功夫
何浩民:要真正讓“能人”樂意“告老還鄉”,就應該“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基層“能人”吸納機制,形成“回鄉光榮”的社會輿論氛圍,激勵“能人”到農村發揮作用、施展才能;另一方面,所謂“最是鄉音解鄉愁”,要通過親情、友情、鄉情留人,讓“能人”們能夠在農村找到歸屬感,提高他們回到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吉彥霖:發展新鄉賢文化,一方面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實現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還需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讓文化為“新鄉賢”反哺農村作強有力的支撐,做到“血肉豐滿”。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孝悌文化、節慶文化、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或是迫于生活、工作壓力,或是因為人情冷漠,或是對于本土文化不自信,道德誠信缺失、崇洋媚外重洋節、追逐外國品牌、農村“失根”等現象層出不窮。我們不得不反思,只有重塑傳統文化自信,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才能讓中國這艘“巨輪”在世界“海洋”中行穩致遠,才能讓中華文化之根在世界“大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
新鄉賢文化同樣適用于年輕干部
楊鹍鵬:新鄉賢文化鼓勵干部、知識分子“告老還鄉”,以曾經在工作生活中積攢的能量,在基層的廣袤天地里再次綻放。同樣的,在筆者看來,年輕干部也需要這樣的“還鄉”,眾所周知,基層一線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是諸多政策實施的前沿陣地,要把復雜困難的問題處理好,需要“前人”的經驗教訓“點燈”,也需要年輕干部的親身實踐,二者互為表里,缺一不可。所以,在年輕干部的成長過程中,加入“鄉賢”文化,鼓勵更多的年輕干部“回鄉”汲取養分,在當下而言,符合基層發展大計,也對干部成長有利。
如何使“新鄉賢”能量最大化?
彭小曼:涵養“新鄉賢文化”一方面要更新鄉村治理理念,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所發揮的惠澤百姓、傳承文明的作用同時,也應拋棄以往的等級觀念,為“今賢”“新賢”們搭建平臺,鼓勵他們共同發力致力于鄉村建設。另一方面要注重“新鄉賢文化”落實,倡導制度先行,為“新鄉賢文化”從理念走進現實夯實根基。
李華明:發展鄉賢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始終把它放到全局發展的大局中來思考、來謀劃,引領方向,搭建平臺,加大投入,強化考核,同時注重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真正把一批熱心公益、摯愛鄉賢文化的人士凝聚起來,以研究會為平臺,不計名利、無怨無悔,為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奉獻心血和力量。
楊江:重視鄉賢文化,挖掘和豐富好鄉賢精神內涵。發揮好鄉賢作用,挖掘和豐富鄉賢精神內涵是基礎。要挖掘好鄉賢背后所隱涵的精神價值和時代意義,傳頌好“古賢”,挖掘好“今賢”,培養好“新賢”,讓鄉賢文化歷久彌新,煥發時代光芒。
同時,要創新鄉賢精神文化宣傳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語言來弘揚鄉賢時代精神,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營造一個人人學習鄉賢、人人爭當鄉賢的良好氛圍,讓見賢思齊蔚然成風。
孫田凱:“新鄉賢”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鄉”,要接得了地氣。退休干部發揮余熱回鄉發展農村,就要始終以農民所需為根本,以農業現代化為前提,以農村全面脫貧為目標,充分調動農民干事創業積極性,放下“官架子”,拿起“鐵鋤頭”,深入農民之中,常懷愛鄉之心,恪盡干部之責,真正將“新鄉賢”作用發揮出來。
盧玨君:新鄉賢一方面扎根本土,對鄉村情況比較了解;另一方面新鄉賢具有新知識、新眼界,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有一定把握。當前,我國農業資源開發過度,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正漸行漸遠,在鄉村傳統秩序受到沖擊、傳統社會紐帶越來越松弛的情況下,如何讓鄉土社會更好發展,如何在鄉村與現代間架起橋梁,新鄉賢是上述作用的關鍵人物。首先發揮好新鄉賢的“模范”作用。鄉賢因為自己的知識與人格修養在當地有很大的威望、得到大多數百姓的尊敬。因此我們發揮好榜樣的力量去引領、鼓勵、激勵當地鄉民行為有度、價值高尚、操守有范。其次發揮好新鄉賢“新眼界”作用。鄉賢多數在城市與大學生活、深造,眼界比較寬廣、知識淵博、接觸的新事物較多。因此利用好他們的“新眼界”,有他們參與輔助村兩委工作,能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能更好的架起鄉村與現代都市的橋梁、能更好的帶領鄉村致富。最后,發揮好新鄉賢“好人脈”的作用。通過鄉賢的人脈優勢,引進一些有能力的企業到村投資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引進一批高素質人才助力鄉村文化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