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以新理念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幾點思考與啟示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田園夢。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關于幸福的夢想,總是相似的。但鄉村,卻大不同。有兩個鄉村同時存在。一個,存在于很多人的理想中,空氣清新、人情溫暖、梯田層層、水田脈脈,春天體會萬物復蘇,秋天享受收獲的喜悅與滿足。
休閑農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為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筑和文化等關聯產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增加農業單位面積的多功能產出,提高綜合效益,保障農民收入四季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空間。
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帶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鄉風文明水平的提高;促進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分享現代化成果。
發展休閑農業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手段。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有效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農業產區向產區景區融合發展轉變,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有利于農村生態、景觀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
思考一: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應當堅持幾個結合
——與旅游規劃相結合。
旅游景區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圍繞旅游景區拓展特色迥異、野趣橫生的采摘農業和清新自然、恬靜怡人的休閑場所。圍繞國家、省市級旅游景區規劃鄉村旅游路線。
——堅持與資源稟賦相結合。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地區比較優勢。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感召力在于讓人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生產力在于投資小、見效快、公眾參與性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闡述的就是資源稟賦。只有把農業、資源、休閑和旅游有效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充分保護、珍惜、利用好上帝的恩賜。
——堅持與交通環境相結合。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必須以城市為依托,以城里人為服務對象。休閑形式與鄉村旅游一般以家庭、朋友、單位同仁結伴出行居多。
城里人或許因為尋求靜謐、遠離塵囂而選擇農村,或許因為松弛緊張、緩解壓力而選擇休閑,或許因為發思古之幽情,覓飧野味而到鄉下。
——堅持與現代文明相結合。
物化的社會和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使城里人倍感緊張。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自然疏離。他們需要宣泄,需要排解。需要親和,需要凝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正迎合了這一點。
農耕文化帶來遠古的呼喚,河邊垂釣喚起童年的樂趣,田園籬笆引起往昔的追憶,泥土的芬芳誘發故鄉的眷戀。
思考二: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應當注意幾個問題
——避免低俗性。鄉土文化、民俗文化不是低俗文化。不能把糟蹋農民、埋汰農村、踐踏自己作為取悅游客的素材。也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的痛苦記憶當做鼓噪的時尚。要突出民族文化本色,挖掘主題鮮明、詼諧幽默、返璞歸真、催人上進的文化。
——避免單一性。觀光農業展現的是現代農業發展成果,采摘農業體會的是收獲的樂趣,農家樂體現的是農村遺存習俗。可以作為單一項目進行推介,亦可以囊括其他休閑項目之中。山的逶迤,水的韻律,洞的靈秀,泉的雅致,都是鄉村旅游靈魂。二者結合,相得益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不拘泥于視覺的滿足,一定要拓展到吃住玩與游娛購。
——避免破壞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借助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發展的產業。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均是上帝的恩賜,均是先人留給我們遺產。我們在索取的同時,一定要呵護她,敬畏她。生活需要改變,生命需要傳承,環境更需要保護。
——避免危險性。休閑不是探險,旅游不是野游,體驗不是考驗。作為休閑產業與鄉村旅游業主,要把各種危險因素考慮在內,在服務項目設計上規避各種危險因素。警示游客活動區域和行為規范。
做一個田園夢較容易,但耕耘好一個田園卻很難。法國普羅旺斯如今是世界最美鄉村代言人,但其實若以現實條件而論,這里即使在最好的年景,農業生產也是艱苦的營生。彼得?梅爾描述說:“冬天常常寒氣逼人,夏日里永遠驕陽當空,干旱走了洪水來,兼有干冷的西北季風時不時呼嘯而來,卷走地表珍貴的耕土,落到相鄰的葡萄園里,一去不復返。要是誰的這幾畝薄田恰巧又開在40度的山坡頂上,那除非他是世上意志最堅定的人。”但普羅旺斯農夫偏有這種意志,他們沿著山坡開墾出層層梯田,經過百年來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和灌溉,終于換來普羅旺斯今天充滿詩意的“最美鄉村”。
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是新形勢、硬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全新突破。搞飯搞錢搞綠,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惟有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不斷創新搞飯方式,開拓搞錢路徑,提升搞綠水平,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才能讓老百姓的“米袋子”更滿,“菜籃子”更優,農民的“錢袋子”更鼓,農村更有活力,農業更有魅力。
作者簡介:王國燦,中國法學會會員,《人民法治》雜志社地方實踐浙江課題中心主任;楊云貴,諸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綜合科副科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