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廁所革命”表面上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特定工程,但其凸顯的卻是農村發展內涵的趨勢性轉換,這種轉換表明我國對城鄉關系的認識在提升,且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在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吉林考察時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廁所。“廁所革命”命題為人們審視我國農村發展的內涵轉換及經濟社會政策的適應性調整指明了方向。
農村發展理念主線呈現趨勢性轉換
農村發展是指一國基于某種發展戰略,依靠一系列制度安排來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等領域并由此獲取相應的成效,理念(農村發展為了什么)以及主線(農村發展針對什么)構成了解析農村發展內涵的基點。
就理念而言,我國農村發展正從工具功能向價值功能轉換。發展經濟學強調農業對國民經濟具有產品、要素、市場、外匯等貢獻,這種理解更多是將農業和農村視為推動其他部門發展的“工具”。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通過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加速工業部門的資本積累,改革開放之后的較長時期內,農村發展則承擔著為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土地和資本的要素供給職能,城鄉二元結構正是此種農村“工具功能”的客觀結果。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在戰略取向上已經將農村發展本身視為整體發展的重要部分,將農民的福利水平提升本身視為發展目標的基本指向,從價值角度而不是工具角度來看待農村,體現了發展理念的重大轉折,“廁所革命”與農村發展價值功能的凸顯是邏輯一致的。
就主線而言,我國農村發展正從經濟主導向社會主導轉換。農村發展包含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等議題,在不同時期,各議題的相對重要性并不相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發展的主線具有經濟主導特征,改革開放之前側重農產品供給以及工業資本形成,改革開放初期則強調農民增收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縮減,當前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民增收仍是重要的,但其相對重要性可能會因社會議題攀升而減弱。原因是:我國不僅存在以城鄉收入差距為標度的二元經濟結構,而且存在以城鄉公共產品以及社會保障供給差距為標度的二元社會結構,且伴隨時間的推移,二元社會結構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不斷凸顯。據此,農村發展就需從重點縮減二元經濟結構轉向更多回應二元社會結構,我國提出2020年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具有極強的實踐針對性,而“廁所革命”正是上述農村發展主線轉換的重要體現。
“廁所革命”表面上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特定工程,但其凸顯的卻是農村發展內涵的趨勢性轉換,這種轉換表明我國對城鄉關系的認識在提升,且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在增強。
從“增長競賽”轉向“民生競賽”
我國推進農村發展內涵轉換的條件漸趨成熟。例如:城鎮化導致農村人口占比相對下降;政府財政能力持續增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等等。那么,在政策實施層面,如何切實體現城鄉并重并凸顯農村社會保障及公共產品供給,尤其是對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從“增長競賽”轉向包括農民福祉改善在內的“民生競賽”?
就市場而言,在市場化改革背景下,農民是實現農村發展的基本動力,農村發展不能單向度依靠政府“給予”來實現。價值轉化和社會主導在本質上取決于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廁所革命”有賴于農民的消費方式轉化和支付能力增強,“造血”功能是農民全面發展和福利水平提升的根本途徑。新時期我國應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使市場在城鄉土地、資本和勞動等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城鎮化和農村經營方式變革、人力資本提升等實現農民的收入增長,進而促使農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自發性改變。在社會學意義上,我國應在市場完善的基礎上增強城鄉居民的流動性,以凸顯城鄉消費方式的交互影響,上述理念轉變和能力提升在農村發展內涵轉換中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就政府而言,農村發展中政府的強制干預不可取,即使是“廁所革命”,政府也應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訴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作用不重要。在農村發展內涵轉換中,政府的作用首先體現為制度完善,例如: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范圍擴展、期限延伸有助于土地要素的有效配置,戶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政府還應完善城鄉產品以及要素市場,這對于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費方式轉變尤其重要。此外,政府還應增強對于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供給。例如,“廁所革命”的部分環節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和規模經濟特征,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促進此類基礎設施的發展。從更深的層面講,農村發展內涵轉換更多依賴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和偏好,當前我國需要完善政府縱向的行政激勵機制和財政管理體系,進而推動各級政府更好地“為民生而競賽”。
值得強調的是,在價值功能和社會主導的農村發展格局下,部分屬于特定群體中的“公共產品”,往往獨立于市場供給和政府供給之外,但其對農村發展的內涵轉變又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政府應在法律框架下,為農村各類自發性經濟或社會組織發育提供廣闊的空間,鼓勵農民基于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形成“自由人聯合體”。簡而言之,農村發展內涵轉換有賴于市場-政府關系的適時調整,這種調整當以解決實踐問題為導向。市場與政府兩者作用的細分、重組和交互演變,正是我國農村發展內涵轉換的新型動力源泉。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系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匯報 2015年08月0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