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在全國近3000個縣級行政區劃中,革命老區縣(市)就有1599個。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加快革命老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讓老區人民逐步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做好“借、特、全”三字文章。
一、做好“借”的文章
“借”就是借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個城市“各自為戰”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亟須尋求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從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轉向提升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特別是作為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革命老區縣,唯有善于借勢,才能更好促進區域間要素流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從而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是借國家戰略之勢。國家戰略是濃縮度極高的綜合紅利,有牽一發動全身、得一棋活全局的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要支持革命老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發展的扶持力度,新興產業布局等要向革命老區傾斜。這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了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踐路徑,是革命老區“發展什么”“怎么發展”的行動指南和戰略支撐。國家先后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等支持政策;中央部委、對口支援省市、中央企業、科研機構也先后出臺百余個支援革命老區建設的政策文件,為革命老區發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政策支撐,只要把這些國家戰略和支持政策落實好、運用好,就一定能贏得先機、加快發展。
二是借發達地區之勢。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重點推動贛州、吉安、龍巖、張家界、恩施等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與東部地區部分城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促進結對城市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謀發展。這些東部發達地區在建設新型城鎮化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只要將其結合實際合理運用,就能通過“搭便車”“乘快船”實現后來居上。借發達地區之勢不僅僅是借鑒其發展路徑,更重要的是借其人才“為我所用”。一方面,建立干部雙向掛職交流機制,讓發達地區干部到革命老區縣支援建設,讓革命老區縣的干部到發達地區學習先進思想和經驗;另一方面,做好優秀人才“引、育、用、留”文章,實施好人才振興戰略,打造人才集聚洼地,通過引進一批、培育一批、用好一批、留住一批專業型、復合型人才,為革命老區縣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二、做好“特”的文章
“特”就是特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縣城是關鍵。在縣城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彰顯縣城特色,通過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做強優勢產業,讓縣城“小而精、小而專”,從而推動人口向縣城集聚,更好發揮縣城的紐帶作用,促進就地就近城鎮化。比如,同為革命老區的“花炮之鄉”湖南瀏陽市通過做強花炮產業,已經成長為全國百強縣;井岡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目的地。
一是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需順應縣城發展的內在規律,充分認識縣城發展的巨大潛力,立足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對縣城發展方向進行科學定位、分類引導。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的革命老區縣大多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域城鎮化發展基礎薄弱,城鎮化發展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必須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分類確定城鎮開發建設的尺度和強度。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強化縣城的中心地位,依托交通大通道和產業走廊,強化核心、點軸推進,推動城鎮空間格局從“分散型”向“點軸集中網絡型”轉化,促進人口、資源、要素向縣城集中,走出一條特色突出、集約高效、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城鎮化道路。
二是探索縣城特色化發展路徑。我國城鎮化還有巨大空間,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落戶、定居仍是大趨勢。從城市看,部分大中型城市生活成本高,人口過度聚集,“城市病”等問題突出,對人口的吸納放緩。從縣城看,大中型城市周邊縣城已經成為吸納人口的重要承載地,具有較強產業基礎或產業集群的縣城在促進人口集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革命老區縣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就是要發揮縣城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功能,讓縣城人氣旺起來。吸引人氣的關鍵一招就是加強與周邊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的協作,通過構建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打造互推互促的旅游聯盟、發展互融互補的產業集群、建設互動互融的城鎮組團、共建互惠互利的生態廊道,不斷提升綜合承載能力,讓人不僅“進得來”,更能“留得住”。
三是大力培育專業功能縣城。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產業有特色,縣城發展才有競爭力,縣域經濟才有輻射力。當前,縣城產業尤其是一般性制造業已呈現地域化、聚集化、特色化發展的趨勢,部分發展較好的專業功能縣城在吸引就業、輻射周邊方面表現突出。作為革命老區縣,推進縣城產業發展,需立足縣情,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氣候資源等比較優勢,走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通過發展壯大生態文旅康養、特色富硒、生物醫藥、綠色新興、現代服務等集群度較高的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推動產業專業化、集群式發展,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強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支撐。
三、做好“全”的文章
“全”就是全面。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并不是簡單的縣城城鎮化,而是整個縣域的全面城鎮化。革命老區縣中原貧困縣較多,群眾收入不高、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在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就必須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一是做強產業,加快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體系。以農業為基礎和資源,做好“接二連三”文章,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深入合作,建立緊密型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獲得更多產業增值收益。搭建“三農”服務平臺,發揮供銷社、農村金融機構等作用,健全農產品流通、農資供應、農技服務等惠農便農服務體系,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服務,完善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實現“農民保收、城市保供”。
二是做優服務,加快構建統籌縣城、鄉鎮、村莊的三級服務體系。健全服務“三農”的政務服務體系,加強農村電子政務建設,推動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綜合執法和社會管理等平臺向基層一線延伸。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教聯體、醫聯體等建設,引導更多資源、資金、人才向基層傾斜、向農村覆蓋,提升農村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三是做精治理,加快構建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建強村級戰斗堡壘,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提升基層服務群眾的條件、能力和水平。深入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從人居環境改善、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項目招投標、財政資金統籌使用、“以獎代補”等機制,推廣實施“文明信用社”等好經驗、好做法,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作者系湖北省巴東縣委書記;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