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農產品行業現狀
當前,在我國農產品市場逐漸適應經濟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持續深入改革的背景下,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出現了結構性矛盾,給我國農產品安全體系帶來隱患,同時城鄉居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及食品安全也未得到保障。
1、我國農產品市場化處在初級階段
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目前我國農業仍處于市場化初級階段,在很大程度上還依然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距離農業強國有較大差距。
我國農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衡問題,其主因在于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國農業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大,但農產品加工的第二產業特別是由農業農產品衍生的交易、倉儲、供應鏈金融、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即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卻很小,與農業發達國家差距大,嚴重影響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農產品缺少標準化服務體系
我國有18000多種農產品,僅有少量大宗農產品具有金融屬性,即期貨交易品種,更沒有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行業標準。農產品已有生產、加工、品質等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但是農產品標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缺乏系統性、主動性和統一性,各標準之間交叉重復,指標要求不統一,缺乏系統的農產品單品包裝、細分品質、安全追溯、倉儲物流、量化交易、市場銷售的標準體系及行業規則。農產品標準體系、行業規則的缺位導致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隨意性大、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難以建立、市場流通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無法充分發揮農產品的金融屬性和商品價值,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發展需求。
3、農產品流通以初級產品為主,倉儲、流通設施落后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倉儲設施落后陳舊、損耗浪費大、流通成本高、農產品倉儲品種結構布局與生產流通供給關系嚴重脫節,倉儲方式原始、落后,生產地加工比例少。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溝通農產品產銷上下游的主要場所,大部分是房地產式傳統商業模式,許多批發市場在規劃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區域內資源整合作用不強,忽略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互動與區域間的協同,往往出現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的局面,缺乏專業的倉儲、保鮮、物流以及質檢等設施,嚴重影響農產品交易環境。
另外,相比國際農產品流通體系,我國農產品流通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水平不高,與國外差距較大。當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初級產品比重過高時,將導致農產品流通周期縮短,損耗加大,產品品種受限,附加值無法充分體現,最終導致“農民賣難”與“消費者買難”同時存在,供應與需求出現結構性脫節的尷尬局面。
4、缺少農產品的國際話語權
我國是全球農產品進口第一大國,但由于缺少系統化農產品標準體系、行業規則,導致國內農產品市場流通標準不同、價格波動大,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在對外貿易中更是只能被動接受國外行業標準和價格,被動采用第三方貨幣結算,導致中國在國際農產品定價及貿易中沒有話語權,中國農產品安全戰略也受到一定威脅。
二、建立農產品市場化機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已把農產品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自產口糧要求自給自足、供應安全,其他農產品全球化供給。而在流通體系優化調整過程中,也必須要盡快提高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為了更好地保障我國農產品生產安全,推進我國農產品市場化資源配置建設,提高農產品安全品質,對接國際農產品市場,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建立統一的農產品金融屬性標準化體系
應結合國情,由農業部、商務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權威機構牽頭,由相關企業參與建立中國農產品金融標準化研究機構,盡快制定農產品單品可量化交易和具有金融屬性的標準化體系以及行業規則,為農產品交易、倉儲物流、貿易結算等各個環節提供標準和依據。
2、建立農產品統一標準的現貨交易平臺
目前,我國農產品缺乏標準化現貨市場交易機制的交易平臺,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很少,絕大部分農產品缺乏標準化金融屬性、價格發現、投資和套期保值等功能。目前農產品期貨交易比例低,期貨實際交割量占比低,投機性成分高。由政府主導的國有糧食儲備與期貨交易是兩套互不相容的體系,標準也不同。
交易平臺應采用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交易模式和交割機制。第一,初期從糙米、肉類、芝麻、花生等品種入手,逐步延伸到土豆、水果、蔬菜等標準化冷鏈農產品,并采用標準化的現貨連續競價機制;第二,根據農產品的特點,交易中心引入“t+0”、“t+1”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的交易交割機制,借助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統一國內交易市場,使交易中心真正具備完善的價格機制;第三,交易中心為平臺所有會員單位(包括政府設立的農產品調控平臺公司、機構、個人)提供統一報價、買賣和信息發布等服務;第四,交易中心線下建立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倉儲體系,形成全國性農產品流通網絡。
3、逐步把我國水稻常溫倉儲改變為糙米恒溫倉儲。
由于傳統歷史原因,我國水稻仍采用常溫倉儲,水稻在18℃以上倉儲就呼吸生長、發熱、發霉,產生高致癌物質黃曲霉素,水稻常溫倉儲是中國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國民身體健康。我國大米是主要食用口糧,約65%的人口食用大米,大米的安全直接關系著國家的食品安全和國民身體健康。糙米是水稻去除稻殼保留米糠的半成品,糙米倉儲優點:一、綠色環保;二、恒溫恒濕不易陳化、不生蟲害;三、應急無虞、豐歉調和;四、容積率增加30%以上。而稻殼可在產地作有機肥、生物燃料等。
推廣糙米方式儲備,可以徹底改善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儲糧倉破舊、落后、危險等系列問題積累下來的困局。
如果我國改8000萬噸流通稻谷常溫倉儲為糙米恒溫倉儲,產銷兩地約可減少4000萬噸倉容,大約可節省土地4萬畝。
4、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交易體系
農產品是老百姓的日常快速消費品,農產品倉儲是蓄水池,是保持農產品持續供應和安全控制的環節,也直接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健康,農產品商業化倉儲是保證農產品蓄水池蓄而不滲的有效手段,因此,推動以市場化為主導的農產品資源配置和倉儲體系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產品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將基于市場供給,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作用于農產品倉儲,減弱計劃經濟體制對于農產品行業的影響。
5、通過發行農業產業基金的方式助推農業改革
農業發展前景取決于資本投入水平,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整體水平是幫助農民持續增收、改變農產品現有行業格局、推動農業升級的重要路徑。
推行政策性儲糧與市場化儲糧相結合的新商業儲糧模式,由中央政府設立農產品風險基金,一方面參與農產品產區的倉儲設施改造建設,使基金增值;另一方面在交易平臺買入并持有產區主要農產品倉儲現貨及遠期現貨的最大倉單(約20%左右),確保農產品總量調配平衡和調控市價,并保值基金。
在消費城市及地區,由地方政府牽頭設立專項基金。一部分投入該城市和地區倉儲設施建設,另一部分買入并持有農產品交易平臺在本地保障性供給農產品的現貨及遠期現貨最大倉單(約20%左右),保持該地方農產品價格平衡、保持倉容,同時確保基金保值。
三、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標準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堅實基礎
農產品標準化體系與交易中心建設之時,應同步打造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農產品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四位一體的倉儲物流體系,鏈接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全過程,改善當前中國農產品交易、倉儲、物流、銷售的現狀,確保供給及品質安全,推動農產品由財政補貼型向商業倉儲的市場化轉型。
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農產品基地庫)。先期在中國水稻(糙米)主產區建立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應建設具有金融屬性的農產品標準庫,主要以糙米(水稻)倉儲為主,以其他可量化交易的標準化農產品例如豬肉、土豆、蔬菜、水果等為輔,并成為國內外商品交易所的現貨交易平臺交割庫,也為國家儲糧機構代儲糧食。服務中心將結合產區當地農產品特點及未來總體銷售品種,鏈接上游農業合作社等,推廣適合當地實際狀況的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機械化的種植與生產,從源頭建立品種安全控制追溯機制,為生產者提供技術、信息、訂單、生產資料、資金、農機租賃、糧食銀行的全方位服務,穩定農產品收購、倉儲貨源,同時引入、培育區域性、地方性的較大的生產商、貿易商,為他們提供倉儲、供應鏈金融、交易、套期保值等服務,根據屬性不同可分不同品種、產地、價格進行交易。
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中心物流庫)。以我國三個自貿區周邊和農產品的重要流通通道為輻射點,建設集港口、口岸中轉、倉儲、物流為一體的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將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的農產品集中到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進行分流。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同時是進行糧食、農產品進出口的口岸,集商檢、邊檢、保稅、供應鏈金融、期貨和現貨交割、工業食品原料加工、再包裝功能于一體。選擇大型物流節點,做到既保障周邊城市群的農產品供應,又利用好港口物流通道優勢,助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城市保障庫)。在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向周邊城市輻射,配合城市的農產品、肉類、蔬菜儲備和應急保障供應而建立的支點庫,逐步淘汰現有的批發市場等傳統業態,改善地方原有的不完善的糧食和農產品儲備體系,根據不同城市的規模建設1到2個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發展農產品集中化倉儲。根據區域性的消費需求與習慣,針對性地倉儲品種多樣化的產品,以提高有效供給的供應比例,直接對接上下游,減少中間環節,突出規模效應,在促進產業高效發展的同時,有效降低居民終端消費價格。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同時也是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的分流庫,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可通過政府的平臺公司,用糧食農產品風險基金在交易平臺購入當地最大的糧食農產品倉單(如糙米、豬肉等),約占庫容的20%-30%,其余倉單由中小戶持有,政府作為最大持有商,可以通過倉單買賣保持價格平衡、保持倉容,政府財政再也不需要補貼糧食、農產品倉儲費用,同時確保糧食基金保值增值。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是各類糧食農產品生產、加工、貿易商進入該城市銷售的最后集散點,是最后實物交割、分流銷售的環節,也是地方政府控制物價、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具備與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鏈接之功能并且還能提供銷售、推廣等服務。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將鏈接城市周邊蔬菜種植基地,推廣標準化設施蔬菜種植,為城市提供標準化包裝的安全蔬菜、水果等。
未來,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將覆蓋中國大部分城市。
農產品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傳統農貿市場改造成數字化生鮮超市)。在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的有力保障下,將城市中傳統的老菜場改造成標準化數字生鮮體驗超市,形成農產品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建立以單店五公里為半徑的消費群數據庫及配送網絡,并運用大數據技術結合城市居民消費特征進行相應的農產品倉儲及供應。農產品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將聯合各類農產品供應商,形成鏈接農產品產區服務中心、農產品流通樞紐服務中心、農產品城市保障供應中心的倉儲、物流、銷售模式,縮短農產品流通鏈條,減少損耗,形成農產品品質全程可追溯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深圳特區報 2016年7月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