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學會第十六屆中國農業園區研討會(天水)”演講
非常高興跟在座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同仁們一起來討論有關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園區發展的問題。來到甘肅天水很高興,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把農業產業化的論壇放在天水是非常合適的。這是我第四次來到天水。甘肅這個地方我來得很多,考察過三次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到過永靖、蘭州、天水、山丹、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甘南、肅南、定西等地我去過不止一次,考察過很多鄉村和農業企業。甘肅的農業產業得天獨厚,地貌和氣候比較獨特且極其多元化,農業文化和古代文明非常輝煌。今天我主要與同仁們分享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談談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展階段和總體特點,尤其是結合天水的古代農業文明考古發現來談;第二個問題,探討我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的一些主要特點,以及古代農業思想對現在的啟示;第三個問題,談談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出路;第四個問題,跟大家分享我在發展農業園區方面幾個粗淺的觀點。
一、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階段和特點
中國古代農業源遠流長,在近萬年的漫長歷程中,發展出獨有特色的農業文明體系,同時也催生了非常豐富的中國古代農業思想。這些古代農業文明的實踐與思想,對東亞乃至于世界農業和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天水對于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在原始農業發展階段,天水就占據這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里面我們不得不提到在天水留下非常豐富的農業文明遺跡的四個人,其中第一個就是伏羲氏,古代叫庖犧氏,乃中華人文始祖,傳說伏羲發明網罟,領導人民從事大規模漁業活動。第二個在天水出現的先祖就是女媧,女媧實際上也是一個母系社會的首領。第三個人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在天水有很多的傳說,我們都知道神農嘗百草,教人種植各種谷物,天水是中國最早的黍、稷這兩種作物的發源地,估計跟神農氏有關系。神農氏還發明了制陶業、紡織業。在中國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天水大地灣文化,陶器特別發達,留下很多令人驚嘆的精品。第四個人就是軒轅氏,也就是黃帝,軒轅氏也在天水留下了很多傳說。這些在天水留下遺跡的古代圣人,實際上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和智慧的代表,有些也許并非實有其人,但是這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漫長而豐富的實踐。
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了中國古代那些關于農業文明的傳說都有大量的古代農業文化遺存作為佐證。北到漠北,南到嶺南,西到青藏高原,東到東海之濱,都有大量的上萬年左右的農業文化遺存。在黃河上游這個地方,天水是一個代表性的農業文化遺產的集中地,其中大地灣文化最為有名,這個文化創造出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比如最早種植了稷、黍、粟,最早種植了油菜。在大地灣文化當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符號,還有定居的房屋,以及比較大的宮殿建筑。
中國古代傳統農業走過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虞、夏、商、周、春秋,這是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萌芽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戰國、秦、漢、南北朝,這是中國精耕細作農業的成熟期,尤其是黃河流域,中國旱作農業的成熟期。第三個階段,隋、唐、五代、遼、宋、金、元,這是中國精耕細作農業更大規模的發展期,尤其是南方稻作農業的發展。宋之后,中國的文化中心到了南方,到了長江流域。第四個階段,就是明清時代,代表著中國精耕細作農業的最高水平。這四個階段,經歷了七八千年的歷史。
如果總結一下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我想主要有四個主要的特點。
第一,多元發展、并行不悖。北方的黃河流域跟南方的長江流域的農業文化既互相交匯,又在一定歷史時期并行發展。南方的長江流域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開始就有非常成熟的稻作文化和高度的文明。
第二,農耕文化對于游牧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強。我們看天水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天水是游牧文化跟農耕文化經常碰撞的地方,北方的少數民族,包括戎、狄、羌、女真、回、土蕃族,這些少數民族在天水有大量的活動,不同文化不斷的交融,形成了中國獨有特色的農業文明。
第三,中國北方的旱作文化跟南方的水田文化是交融的。中國不同方位的農業文明是不一樣的,西部是麥作文化,小麥是從西域傳過來的,中國本土原來沒有小麥,“麥”的甲骨文,上面是來,下面是夕,說明麥是一個外來的物種。北方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天水也有草原文化。黃河流域是粟作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互相交融。
第四個特點,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善于吸收外來的農業文化,具有開闊的海納百川的胸襟。中國是八大農業物種起源國之一,中國原生的農業物種大概占全世界的20%,全世界一共有大概666種原生的物種,中國大概占136種。同時,中國又是引進外來物種最多的,比如說小麥、高粱、玉米、番薯、馬鈴薯、番茄、棉花、花生、芝麻、蘋果,這些都是從域外引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是從拉丁美洲引進的,基本在明朝之后引進的。中國的甜蘋果,是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從美國和歐洲引進的,天水的花牛蘋果很有名,也是引進物種。看得出來,中國的古代農業文明特別善于包容,很開放,這是我們的一個優點。
二、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的特點和啟發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強調天人合一。與西方人定勝天、人和自然二分的概念不一樣,中國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一個最大的特點。《周易》里面講到,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這個“三才論”就是《周易》提出來的,后來才提到“天地人物”和諧統一的四大要素思想,這些都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
第二大農業文明思想,是陰陽五行互相轉換、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這種相生相克的原理,是把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看作一個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網絡系統,它不是單獨的看一個元素。我覺得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其實包含著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當中復雜論、系統論的思想。
第三個中國古代文明思想就是循環論的思想。古代作物強調輪作,土壤提倡輪耕,能量強調循環,這些都是循環論的思想。在古代農業當中是沒有廢物的,農業生產沒有任何廢物,人類和動物的任何廢物回到自然當中加以循環。古代在土地方面,強調用養結合,保持地力常新。現在天水也在提倡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現在城市的發展導致生態鏈破壞掉了,人類和動物的廢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循環,成為環境的污染物,這是非常可怕的。剛才幾位都談到了沼氣的利用,實際上就是古代循環利用的思想。
第四個思想就是立體農業的思想。中國古代農業強調多業并舉,立體農業,綜合經營。比如說在南方太湖地區,有農牧桑蠶漁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有桑基魚塘系統。在云南元陽和廣西龍脊地區有梯田,這些實際上都是立體農業、生態農業思想的實踐。天水也有梯狀農業,梯田很壯觀。
三、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挑戰及其出路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著幾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我們在現代農業當中,過量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帶來食品質量的下降和土壤退化的危機,這是近年來大家特別感受深刻的。
第二個方面,我們過度地利用土地,忘記了老祖宗講的用養結合的思路,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傳統的施肥方法慢慢被拋棄了,地力得不到恢復。我們拼命使用土地,但是沒有把土地養起來。
第三個方面,土地的綜合化經營效率比較低。我們現在單一種植,比如說這個地方老是種土豆,幾年之后,土地的產出嚴重下降。我們用工業化思維來發展農業,嚴重地消耗了資源,而立體農業和循環農業的思維慢慢被拋棄掉。
第四個方面的挑戰是生態挑戰。很多地方,尤其是西北出現大量的荒漠化,西南地區出現大量的石漠化,這是非常值得憂慮的。
出路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農業從上萬年的傳統農業,到新中國以來的現代化肥農業,一直到我們今天提倡的現代生態農業,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我們應該回望歷史,應該汲取古代農業思想中的精華,重新回到中國古代農業的天人相參、順應自然、循環發展的思路。很多朋友說,我們要發展生態農業,就要提倡小農經濟,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卻不太可行。退回到小農經濟是不可能的,因為小農經濟跟現代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生態化是很難對接的。同時,我們還要強調生態化,現在應該發展集約型農業,要因地制宜走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路子,不能以生態為代價。
具體路徑來講,發展生態農業,我總結出來“三四三二”的模式。
“三”:農業的目標體系是三位一體的,要把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來綜合考慮。
“四”:農業經濟體制要四位一體,就是要培育現代化的農業經營體制,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種養殖大戶,這是一個經營體制方面的四位一體。
“三”:質量保障體系要三位一體,把生產者、消費者和農業專家結合起來,要特別重視農業專家的作用。大學的專家,農業院校的專家、科研院所的專家要跟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
“二”:即兩個結合。即古今結合,中外結合。我特別強調古今結合,我們今天發展現代農業,要大力發掘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的遺產,提升農業的質量。而且挖掘古代傳統農業遺產,還不光有發展農業這一方面的作用,還可以同時發展旅游業,發展文化產業。中國南北東西各個地方都有非常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如果你把你那個地方古老的故事講出來,農業產業、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附加值會更高。所以要使文化遺產活起來,而不是讓它在博物館里面待著。比如說天水,要把天水的大地灣農業文化,把伏羲文化總結出來,不是簡單地把伏羲當做老祖宗來祭拜,而要把伏羲背后的農業文化總結出來,為今天的農業產業化和文化產業服務,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當今中國如何發展農業園區
現在中國農業園區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投了大量的資金,財政支持力度很大,所以我們的農業園區大多是不缺錢的。但是,我們還要做好相關的工作,才能讓農業園區可持續發展。下面我主要粗略談七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要特別重視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我們現在是信息化的社會,但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農民在養殖、種植業方面經常是盲目性的,農產品價格變動特別大,農民受不了,在價格大跌的時候有可能破產。所以在農業信息化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個方面,要發揮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以及推動企業跟農戶之間合作方面的作用。政府最大的作用不是強迫農業園區種什么不種什么,搞什么產業不搞什么產業,而是要著力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天水的蘋果產業非常好,但是花牛蘋果不耐存,放十幾天之后,這個蘋果就面了,不好吃了,怎么辦呢?需要冷庫。但是,要讓一個合作社或者種養殖大戶來做冷庫是不可能的,政府要花很大的力量,幫助這些合作社來建設冷庫,幫助他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政府應該更多地在龍頭企業跟農戶之間牽線搭橋。
第三個方面,農業園區要做好“互聯網+農業”的工作。剛我們今天很多農業產品做得非常好,科技含量非常高,東西非常優質,但是賣不出去,為什么呢?銷售端、客戶端不行,怎么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呢?就要加強互聯網工作,把電子商務、互聯網的終端銷售、微信銷售平臺建起來。
第四個方面,農業園區要大力做好農村金融與農業保險的工作。包括一些針對農戶的小額信貸、微型金融,還有一些基于抵押擔保的更大規模的信貸,要加強對于農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信貸。要加強農業保險,農作物的保險以及畜牧業的保險非常重要,地方政府應該拿出專門的資金建立農業保險基金。
第五個方面,要合理規劃園區,要科學化,發揮各地的區域比較優勢,防止盲目化,不要簡單復制,而要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就拿天水來講,天水的畜牧業、種植業、養殖業都非常有特色,要根據地方特色來發展園區,來規劃園區,不能夠盲目復制。
第六個方面,在園區發展過程當中,地方政府還應該重點做好土地流轉的工作,規模化經營的基礎就是土地流轉,要把小農改造成大農,要讓單個的農戶融匯到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當中,就必須做好土地流轉工作。
第七個方面,農業園區發展還要特別提醒一點,就是要加強生態的保護,生態是我們農業園區的命根子,不要把農業生態園搞好了,產值上去了,生態下來了。以前我們是拼資源、拼環境,以喪失我們的環境為代價換得農業產業的發展。很多地方盲目種植,耗盡了地力,耗盡了水資源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要從拼資源、拼環境的思路轉向重視生態,重視質量,重視集約型發展,重視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壹道曙光》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