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14年初,在托市收購政策影響下,我國三大谷物稻米、小麥和玉米市場價格穩步上漲。但2014年下半年以來,糧價上漲動力不足逐漸凸顯,特別是2015年新糧上市以來,谷物價格呈現全面下跌趨勢。三大谷物價格走低顯示出我國谷物市場供求呈現新的格局,同時也反映出谷物支持政策和重要農產品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亟待調整。
近年來糧食作物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國內市場供給基本面:產量連年增加,糧食庫存高企。供需寬松的基本面是本輪糧價下跌的根本原因。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與此同時,經過多年托市收購,我國谷物庫存也創下歷史新高。連續收儲給我國糧食帶來了極大的庫存壓力。
(二)國際市場供需基本面:供給總體寬松,糧價持續低迷。國際糧價低迷以及較大價差是引發我國糧價下跌的外部誘因。受宏觀經濟和供需基本面影響,2011年以來國際谷物價格相繼進入下行通道。2011年1月-2016年3月,國際稻米、小麥和玉米到岸稅后價分別下跌23.7%、42.2%和41.0%。
(三)“需求型”和“非需求型”進口疊加:價格倒掛背景下國內糧價承壓。進口糧食規模增加,是引發國內糧價下跌的傳導器。由于國內外市場價差明顯,在原有“需求型”進口基礎上,“非需求型”糧食進口規模顯著擴大。進口糧食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一方面是替代了國產糧食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則對國內糧價形成明顯壓制。
(四)政策因素和品種間、產業上下游以及區域間價格傳導,催生全國糧價普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糧食品種間的價格傳導,突出表現在糧食飼用需求持續增加導致品種間替代性和價格傳導性更加突出。二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價格傳導加劇了糧價下跌幅度。三是區域范圍的價格聯動影響。
應對糧價下跌需加強政策協同
作為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糧食安全始終都是我國經濟、社會和農業穩定的根基。近來糧價下跌對我國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安全、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從根本上來說,保障谷物的有效供給、增加種糧農民收入依靠單一的價格支持政策不是長久之計,根本途徑還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種糧的比較效益。而應對當前糧價低迷、需求不足、產業鏈主體收益下降和國家儲備高企的客觀現實,需要在完善現有價格支持政策框架下,通過政策協同,實現糧食生產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時發力:既要通過提高供給水平、改善供給效率以及優化供給結構,創新有效供給促進消費升級,提升產出效益;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需求管理,加大糧食生產、流通、加工以及貿易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與配合,保持政策定力,發揮好政策的協同作用,這不僅能提高價格支持政策的實施效果,同時也能從根本上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與種糧農戶收益,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
(一)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
1.完善現有谷物支持價格體系。
一是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種糧機會收益、收購主體承載能力、市場供求、國際市場糧價及物價總體運行情況等因素,合理制定不同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針對需求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探索制定差別化政策。二是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建立臨時收儲價格可升降的機制。以當年供需余量作為收儲總量參考標準,確定臨時收儲的數量。加強臨時收儲的監管。三是規范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機制。科學確定市場收儲、調節國儲拍賣的計劃投放量和交易底價。進一步完善公開市場交易細則和監督檢查機制。
2.構建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體系,加快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目標價格的推進,應注重整個政策體系的協同配合。根據我國國情,當前以目標價格補貼為核心,同時在部分品種中開展目標價格保險政策、營銷貸款等試點工作,逐步積累經驗后向其他品種擴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及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體系。
3.建立完善市場風險控制機制,重視市場化機制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中的運用。一是探索開發重要農產品平均收入保險等,為農民提供收入保障性質的保險產品,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二是在農產品規模化生產者(如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中開展農產品價格風險管控培訓與風險管理試點項目。三是創造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推動風險管理市場的功能發揮,建立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并存的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體系。
(二)提高農產品生產供給質量和效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適應消費需求升級,創造新的有
效供給。一是保障供給水平。落實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確保優質稻谷與小麥的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二是優化供給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糧經飼三元結構與種養結構等,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相匹配的農業生產供給格局。三是促進供給品種多樣化與優質化。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加強優質農產品品種研發、推廣,建立分級分類標準體系實施多樣性、差異化生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2.依靠創新驅動,降低資源供給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是要在守住耕地紅線基礎上,改善耕地質量,建設高產穩產農田,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與規模經營農戶耕地質量建設與提升,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二是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科技進步,切實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推廣教育、新型農民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種業科技創新,穩步推進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土地、勞動要素、技術服務等)。三是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廣節勞、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等關鍵技術,加快機械化發展步伐,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產出效益。
3.構建農民收入安全網,調動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積極性。保障種糧農民的基本收益是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的根本所在。一是建立與完善覆蓋所有種糧農民的普惠制補貼制度。二是完善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包括兩個層面,中央政府根據主產區糧食生產總量情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進行利益補償,既包括主產區財政扶持糧食生產公共事務方面支出的補償,也包括對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專項支持;糧食主銷區通
過與主產區購銷掛鉤方式,實行對口支持與補償。包括基于調入總量的補償與調運、倉儲等方面的補貼等。三是加大對規模種植大戶等新型糧食生產主體的支持力度。對規模經營農戶的補貼重點應突出產前備耕生產的資金貸款支持補貼,產中農機購置與維修、技術推廣服務與病蟲害統防統治補貼,以及烘干曬場等產后處理設施與營銷補貼等方面補貼。同時加大對規模經營種糧農戶的金融支持力度,關鍵要提高貸款的便利性與可獲得性。
4.提高供給體系運行效率與綜合競爭力。加快改造跨省區農產品物流通道,形成便捷、高效、節約的現代化物流體系。支持沿海港口、內河碼頭、鐵路站點等大型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建設。加強重要農產品產銷區合作。引導購銷運企業聯合運營,打造跨區域的農產品物流通道。
(三)促進消費、調控貿易,優化需求管理政策
1.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是通過競拍或定向銷售,加快糧食儲備庫存消化進度。二是調整加工消費結構,發揮好谷物供求平衡的調節器作用。三是結合實施農產品原產地加工補貼政策,對利用國儲拍賣糧食進行加工的企業給予適當補助。四是適度放開糧食生物質能源加工,增加玉米的消耗量。
2.優化貿易調控政策。一是調整貿易結構,明確重要農產品開放市場的優先順序。口糧必須實現總量供求平衡。依據進口優先序調整貿易政策,合理確定主要農產品進口規模,強化進口與儲備結合,建成進口儲備調節機制。二是針對相關產業受損害狀況啟動貿易調整援助制度。
作者單位:沈貴銀,江蘇省農科院;張雯麗,農業部農研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