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綠色革命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業效率,很多傳統的農活被機器與化學物質所替代。圍繞農業出現了大量工業也方興未艾,其中化肥行業、農藥行業、農膜行業、飼料行業、種子行業首當其沖。當前,僅農藥的種類就數十倍于人類的食物種類,這些物質以食物為載體進入了人類的腸胃,但受害最嚴重的首先是耕地及其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及動物群落。
我們耕地污染到什么程度呢?
由于盲目學美國,我國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質量呈現出“三高”與“三低”態勢。“三高”指中低產田比例高、耕地質量退化比例高、污染耕地占比高;“三低”指的是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我們食物的持續供應能力,且耕地污染造成的食物供應質量下降。
先來看耕地中低產比例高
據調查,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0%。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把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在這樣的耕地質量面前,加上投入的優質勞動力嚴重不足,不知道我們連續“十二連增”的糧食產量是怎么實現的?
再來看耕地退化質量高
由于用地不養地,有機質不能還田,粗放式利用土地造成了我們耕地有機質含量下降、耕作層板結、甚至土層因水土流失而變薄,再疊加上自然災害,我國耕地質量呈現斷崖式下降。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西北地區耕地鹽漬化、沙化問題也很突出;全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超標率達20%以上,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鹽污染,西北等地農膜殘留較多。各地一窩蜂地上房地產,搞工業園區,所占的耕地大都是良田,即高產田,但在所謂的“占補平衡”政策下,還回來的是一些基本不能耕作的劣質田或低產田,加速了耕地退化。
第三來看污染比例高
當前環境污染有明顯的“上山下鄉”、“北上西進”趨勢,國外淘汰的重污染產業進入中國,而中國的東部發達省份將自己的污染企業叫停,而轉移到生態良好的西北地區;鄉村成了環境污染和各種垃圾的聚集地,農藥、化肥、地膜、各種塑料袋、塑料瓶在農田和農村到處可見。我們農田受污染的程度,不客氣地講,達到了歷史最高程度。
上述“三高”帶來的直接惡果是耕地的“三低”
其一是有機質含量低
這是由于耕地連年施加化肥,忽視有機肥或農民不愿意利用有機肥造成的,盡管各地推廣秸稈直接還田項目,但因成本和播種農時問題,效果不盡人意,缺乏有機質的農田,土壤微生物和動物多樣性也發生變化。
其次是補充耕地質量低
這就是上面提到的“占補平衡”,房地產和工業園占的是良田,良田成本高,補回來的肯定不會是良田,從利益角度出發,能夠算地的都可以補,于是各地發生的挖山造田、填湖造田、草原造田都是為了完成所謂的占補指標,在占補過程中還有大量的銀子可賺。從老百姓手里每畝幾萬元得到的耕地,賣給開發商幾百萬元,用其中的很小比例,再從老百姓手里買更加便宜的所謂耕地來平衡,這種掩耳盜鈴做法大大造成了我們耕地質量下降。
其三是基礎地力差
這要看是發生在什么地區,如果原本不該作為農田的西部荒漠、北部草原、東部鹽堿地,其地力開墾頭幾年還有效益,但采用地膜、化肥、農藥、除草劑耕作后,自然界積累幾萬年的養分損失殆盡,變成不毛之地,那些天然荒漠和草原是根本不能夠開墾的。我國長期的耕作去,水熱條件好、平整的耕地基礎地力不應當是低的,那些丘陵山地只有人勤快,也是能夠滿足自我食物安全的。遺憾的是,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造成了山區農田原來越不被看好,粗放式經營使得基礎地力更差。
作者: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