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農業必須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次將農業強國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宏觀戰略布局,充分凸顯了農業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刻不容緩。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深刻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客觀必然,系統分析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基礎,科學認識建設農業強國的豐富內涵,精準破解建設農業強國的難點問題。
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包括農業強國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內含建成農業強國。這不僅蘊含著明確的理論依據,并且蘊藏著深厚的歷史依據。
(一)理論依據: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中,多次論及了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對于農業勞動與其他勞動的關系,馬克思指出:“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對于農業作為生產部門的作用,恩格斯認為:“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現在它更是這樣了。”對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列寧結合俄國經濟發展,提出農業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多次得到強調。早在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明確“加強農業戰線是全黨的長期的首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的發展形勢,提出“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只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才能持續鞏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穩步發展。
(二)歷史依據:國家現代化進程始于農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在不同歷史時期一以貫之地重視發展農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目標,明確將現代農業放在“四個現代化”之首。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強調國民經濟發展“應當按照農、輕、重的次序來安排”。農業的發展和糧棉等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工業發展必備的市場和原料,有力推動了國家工業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推動各項改革,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改革率先進行、率先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廣,不僅極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并且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城市改革的試驗充分表明,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的基本經驗同樣適用于城市?!编囆∑酵驹诳偨Y改革成效時指出,“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去”,認為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與農村的深入改革和農業的快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故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題中之義。
二、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條件已經具備
農業強國是在工農業與城鄉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時提出的。伴隨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外部條件已經具備。
(一)外部條件: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加快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發展中,農業現代化作為短板弱項,受到了其他三化的反哺和帶動。在新型工業化發展方面,較為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促進了裝備和產業等層面的農業現代化。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7個小類。2021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化肥產量分別為41.2萬臺、5543.6萬噸,分別增長19.4%、0.9%。物質裝備的充足供應,保障了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的有序進行。2021年,全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7.7%,表明農村一二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較好,創造了產業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在新型信息化發展方面,農村信息技術設施的建設和數字技術的應用助力了管理等層面的農業現代化。2020年,全國行政村通光纖率和4G覆蓋率均超過98%,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加速創新應用,鄉村廣播電視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逐步完善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和加速應用的數字技術,推動了田間管理的智能化和科學化,以及新技術和新業態在農業領域的不斷拓展。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方面,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助推了經營等層面的農業現代化。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比2017年提高了4.48個百分點。逐年提升的城鎮化率表明,城鎮吸納農業勞動力的能力持續增強,提供了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客觀條件。
(二)內部條件:農業現代化的穩步推進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為農業強國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供給方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有效提升,夯實了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國家糧食產能穩定提升,2021年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較為穩定的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是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首要和必備條件。在政策方面,農業支持政策和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優化了建設農業強國的政策體系。2021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林水事務的支出達22146億元,2013—2021年期間年均增長7.1%;全國新建成1億多畝高標準農田,累計已完成9億多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得益于農業支持政策的實施和國家財政的投入,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形成了建設農業強國的堅實支撐。在經營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增加及其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壯大了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主體。2021年,全國家庭農場達到39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是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主體力量,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備主體和核心力量。
三、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
與農業大國相比,農業強國的要求更高,涉及的內容更廣,衡量的指標更多。厘清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指標,明確什么是農業強國、怎么樣體現農業強國建設情況,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前提。
(一)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
把握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需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關鍵是要構建三個體系,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農業現代化為支撐的農業強國,涵蓋三大體系三個維度的具體內容,彰顯著國家在農業領域的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優化。
1.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維度。發展農業產業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環節。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上,建設農業強國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加快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找準重點著力方向,突出兩個層面的“強”。第一個層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人民群眾的口糧問題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痹谵r業強國中,較強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數量上的優價、充足供給,表現為糧、棉、油、糖、茶、果、菜、肉、禽、蛋、奶、漁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平穩,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基礎需求;另一方面是質量上的優質、多元供給,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求,重要農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種類持續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保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第二個層面,農業產業韌性強。作為易受災害、風險、市場影響的產業,農業產業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容忽視。較強的農業產業韌性,首先表現在農業產業鏈完備,能有效防控突發災害。農業產業持續延鏈增鏈強鏈,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協同發展,持續預防和控制災害影響,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銜接,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其次表現在農業供應鏈優化,能充分抵御外部風險挑戰。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等多個鏈條協調發展,積極防御和處置各類風險,實現農林牧漁業均衡發展。最后表現在農業價值鏈全方位拓展,能及時應對市場變化。面對市場需求變化,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生態涵養、休閑娛樂、文化傳承等多種價值得到挖掘和開發,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增值潛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2.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維度。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環節。既有資源稟賦下,建設農業強國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著力健全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抓住關鍵著力領域,實現兩個層面的“強”。第一個層面,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能力強??萍己臀镔|裝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科技的重要性,提出:“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鞭r業強國中,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強是應有之義。具體體現為“一強兩高”,即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推廣應用等關鍵能力強,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高。農業強國中,農業物質裝備支撐能力強則是內在要求。具體體現為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水平高,即農機裝備廣泛應用,農田水利和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高標準農田持續增加。第二個層面,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面對資源環境壓力和“雙碳”目標要求,探索綠色發展道路,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環境清潔優良、生態和諧穩定,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選擇。表現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主要是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全面推行。農業面源污染有效防治、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產量穩步提升。表現在農業資源保護方面,主要是農業生態資源和環境得到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修復和治理,產地環境持續改善。
3.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維度。建設農業強國,不僅涉及怎樣發展農業等生產力維度的問題,而且囊括誰來發展農業等生產關系維度的問題,包含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優化農業生產關系和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環節,具體展現在兩個層面的“強”。第一個層面,農業經營主體實力強。小農戶和規模經營主體均是農業強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體量。其中,小農戶經營實力的“強”,主要呈現為綜合素質高、職業技能強的新型職業農民蓬勃發展、隊伍壯大。規模經營主體實力的“強”,主要呈現為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供銷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和服務主體的輻射帶動能力強。第二個層面,農業經營活力強。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和經營機制的市場化,是較強經營活力的基本體現。在農業經營方式方面,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混合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廣泛發展,農業經營效益不斷提高。在農業經營機制方面,農業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程度持續提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實現有機銜接。
(二)農業強國的評價指標體系
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要求,依據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可選取衡量農業強國實現程度的指標,構建農業強國三大維度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三大維度包括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維度、農業生產體系維度、農業經營體系維度,分別反映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的發展程度和體系現代化水平。一級指標包含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農業產業韌性、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經營主體實力、農業經營活力6項,二級指標包含13項,三級指標包含34項,詳見表1。
四、建設農業強國的難點和路徑
農業強國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經歷長期的建設過程。建設農業強國需堅持問題導向,抓住農業強國建設的復雜性,聚焦找準農業強國的難點問題和現實挑戰;堅持底線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把準農業強國建設的系統性,統籌采取應對舉措和解決方案。
(一)建設農業強國的難點
1.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是否得到保障,關系到農業強國建設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盡管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但仍面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部分糧食進口依賴度高。雖然我國糧食產量較高,但是國內糧食消費量也較高。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產量難以滿足國內需求,產需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不得不依賴進口。202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對外依存度高達85%。大豆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和巴西,2021年進口大豆的60%來自巴西,33%來自美國。二是種糧成本高。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加大,容易受原料和動力成本、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突發事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上漲,推高種糧成本。我國油菜畝均生產成本是加拿大的2倍,大豆畝均生產成本是美國的1.3倍。在一些地區,僅化肥漲價就導致農民畝均種植成本增加近百元。三是種糧收益低。同經濟作物相比,糧食作物收益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2021年全國畝均種糧收益824元,為近五年來最高水平,但其與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和外出務工的收入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2.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為弱勢產業,對農業薄弱環節的支持和保護必不可少。盡管財政支農支出逐年遞增,農業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仍不夠精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補貼政策不精準。與其他農產品相比,糧食作物由于收益較低,理應受到更多政策補貼。然而,現有耕地地力補貼的對象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而不是種糧農民,導致了“補地不補糧”的問題。同時,相較于耕地地力補貼,專門的種糧補貼額度較低,激勵農民種糧的作用有限。2022年,農民每畝收到一次性種糧補貼僅為41.44元,耕地地力補貼僅為95.41元。另一方面,投入政策不精準。我國已經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國家對農業機械、農田水利等生產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末端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尚待解決,尤其是到田間的道路狹窄、田間灌排渠系不暢通、丘陵地區農機推廣難度較大等問題較為突出。
3.農業強國的分類推進。我國幅員遼闊,農業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存在差別,建設農業強國需把握差異性和不平衡性。一是區域差異。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之間,以及農業大省與非農業大省之間的現代農業發展條件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均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因地制宜助推農業強國建設,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二是產品差異。我國農產品品種豐富,如何從糧食、蔬菜瓜果、肉禽蛋奶與水產品等不同農產品的供給端分別推動農業強國建設,是有待解決的又一難題。三是產業發展不平衡。盡管我國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但農業種養加、內外貿等協調發展程度不高,農業的多種功能價值仍需進一步開發。2021年,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提高到2.48,但仍低于發達國家的3%~4%的水平。
4.雙層經營體制的發展。伴隨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雙層經營體制也需完善。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盡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逐年增加,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統”的程度和水平仍舊不高。一方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程度不高。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采取多種適度規模經營方式,能夠逐步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我國目前的適度規模經營占比仍較低。從人均經營規模來看,經營規模仍舊不大。全國2.2億農戶戶均經營的土地規模只有0.5公頃,加上流轉的土地,也僅有0.7公頃。從經營規模分布來看,小規模經營仍占多數。95.8%的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在30畝以下,其中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下的農戶占比高達85.1%。另一方面,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夠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逐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但是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后勁不足。2020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對象數量和營業收入分別為905.2萬戶和72.1億元,分別下降了7.7%和13.7%。
(二)建設農業強國的路徑
1.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既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難點問題,又是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底線要求。14億人口的口糧一旦出現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將會嚴重動搖。故建設農業強國,首要路徑應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方面,要全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產能建設對于端牢中國飯碗、提高糧食自給率至關重要。應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證種糧面積和糧食產量,提升糧食作物尤其是大豆、玉米等進口依賴度高的作物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均衡供給。農產品的生產供應除了依靠土地資源,還需向山水林湖草等各類資源全面拓展。應踐行大食物觀,開拓農產品供給渠道,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種膳食營養需求。
2.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實現農業強國的目標任務,離不開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完善農業強國政策體系和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主要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真正實現“補地補糧”。進一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應加大一次性種糧補貼力度,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額度,保證真正種糧的農民和大戶享受補貼、增加收益,有效提高補貼政策的精準度。二是完善農業投入政策,破解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難題。針對投入政策不精準的問題,應聚焦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加大對末端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丘陵地區農機具的研發、推廣、應用,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支撐能力。三是完善農業保險政策,解決農業發展的后顧之憂。針對農業發展面臨的各類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適時開發和增補農業保險品種,加大政策性保險對糧食作物的保障力度,切實減輕農民的損失。
3.分類推進農業強國建設。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是推進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瞄準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分類有序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主要可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分區域扎實推進。抓住區域差異,明確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凸顯農業生產區域特色優勢。明晰農業大省與非農業大省的不同發展時序,推動具備條件的農業大省加快向農業強省跨越,發揮農業強省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分產品縱深推進。抓住產品差異,順應城鄉居民日常食物和營養健康需求變化,動態調整糧食、蔬菜瓜果、肉禽蛋奶與水產品供給結構。三是分產業有力推進。針對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優化農林牧漁產業結構,分步建設農林牧漁業強國。充分挖掘農業多元價值,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4.鞏固和發展雙層經營體制。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需進一步強化“統”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化農村改革,充分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推動承包地加快流轉、宅基地適當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有序入市,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增加農村土地增值收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資產規范管理和妥善經營。另一方面,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引領農民共同富裕。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作用,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種發展路徑,帶動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紅利。
(作者系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學動態》2022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