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2016年7月20號,習主席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發出了“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的總攻令。中央決心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承諾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嚴肅認真,投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花的時間和精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如何將這樣的承諾和決心轉變成行之有效的行動,存在很多的挑戰,而扶貧創新則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手段。創新的過程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經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切勿將扶貧創新的經驗演化成各種模式競賽。
勿將扶貧創新變成“亮點”工程
中央之所以以如此之大決心和投入進行脫貧攻堅,主要原因是認識到了脫貧攻堅的巨大挑戰和困難。為了指導、敦促地方的工作,各級政府領導紛紛下基層了解情況,協調解決問題。但是,領導不可能把所有的貧困村都走到,只能看看一部分。必須承認,個別地方在政績觀和面子觀的驅動下,集中資源打造扶貧“亮點”,為領導展示扶貧成果。
扶貧創新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真扶貧,扶真貧,都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短期打造的“亮點”不可能反映普遍的問題。由于集中打造“亮點”往往是“吃小灶”,集中大力量打造而成,因此容易掩蓋普遍存在的問題,產生誤導,也容易為假扶貧、扶假貧創造條件。所以,如何落實習主席關于“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確定脫貧時間,不搞層層加碼。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指示,應該成為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原則。
勿將高墻上扶貧
脫貧攻堅戰以來,包括中央領導在內的各級領導干部紛紛走入貧困地區,指導落實中央的扶貧舉措。扶貧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但是,有些地方出現了扶貧扶到了墻上的現象。墻上展示了整齊的貧困戶名單、扶貧的舉措、脫貧的目標等等。領導到來,先到展示室,至少會留下好的印象。這些都沒有錯。但是,某些地方一問農民,他們了解的很少,也不知道這些數據從何而來。扶貧扶到了墻上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與中央要求的“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不一致,影響中央扶貧政策的嚴肅性,也會損害黨和中央的形象。扶貧是否扶真貧,首先要問問貧困戶,去看看貧困戶的生活,而不是將扶貧扶在墻上。
勿搞扶貧模式的競賽
脫貧攻堅戰能否取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創新扶貧方式和機制。各地在脫貧攻堅中都形成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地方之間的相互學習自然是扶貧創新的很好形式,也能有效地推動不同地方的脫貧攻堅。但是,扶貧不是工業生產線,任何地方的創新都很難在其他地方復制。學習應該著眼于創新的內在要素,而不是簡單的照搬形式。
有些地方在自己的扶貧創新的基礎上提出“XX模式”。事實上,一項扶貧的特殊性經驗要成為“模式”需要長期的實踐檢驗,也需要理論的研究。將在扶貧實踐中的一些創新舉措簡單稱作為“模式”既不符合科學扶貧的原則,也不符合中央的要求。更需注意的是,這種“模式”出現了潮流化的趨勢。很多地方都出現各種各樣的“模式”,在業績激勵的刺激下,有些地方急于找到自己的“模式”,將很多“亮點”著力打造成當地的模式,不同地方出現了扶貧“模式”的競賽。雖不能說這樣的競賽有多大的問題,但是至少會引發不切實際的業績競賽,影響中央對于脫貧攻堅考核的嚴肅性。如果每個貧困村都有自己的“模式”,每個貧困戶都有自己的脫貧“故事”,這樣的模式競賽也許才是中央要求的扶真貧、真扶貧。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6-08-08(理論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