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是從所有制性質、勞動組織形式和個人財產權益三個方面對未來社會經濟形態的設想,這一設想是根據人類歷史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進程做出的科學判斷。從生產資料所有關系、勞動組織形式和集體中個人的財產權益三個方面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本質和特征進行的探討表明:農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具有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趨向,但兩者在制度層級和實現條件上存在巨大差異,不能將其簡單等同起來。正確認識中國農地股份合作制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之間的關系,對推動中國農地股份合作制及農地改革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地股份合作制;“重建個人所有制”;京郊農村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地股份合作制是集體土地所有制重要實現形式——以京郊為例”(14KDB011)
農地股份合作制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在落實農村虛化的集體產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協調集體產權與農戶權益之間關系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作為“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1]“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的積極探索得到中央認可。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這一模式雖然近年來迅猛發展,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何推動其健康發展無疑需要進行理論的探討與剖析。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出的未來公有制社會尊重集體中個人權益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就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但是學界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現實性問題看法不一,一些學者如李惠斌指出,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包含著其對未來社會“讓生產者或勞動者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制度構想[3];另一些學者則批判將現行合作制、股份制簡單等同于“重建個人所有制”。
那么,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中國現行農地股份合作制究竟是什么關系?這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究其原因或是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性質和特征理解偏差,或是對中國現行農地股份合作制的類型、特征不做區分、籠統而論。為此,本文通過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性質與特征的深入分析,并結合京郊農地股份合作制的實踐,對兩者關系進行系統梳理和學理澄清。
一、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性質與特征
2007年中國《物權法》通過前后,學界圍繞所有制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關于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的探討更是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歸納起來有三種代表性觀點:一是私有制論,謝韜、辛子陵等學者將“重建個人所有制”誤解為私有制[4];二是生活資料論,王成稼等認為“重建個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5];三是公有論,衛興華[6]、程恩富[7]等依據經典作家的原始文本捍衛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質。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中在對資本原始積累進程進行詳細闡發之后,于該章最后部分概括了資本積累過程,并科學預測了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了著名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思想?!皬馁Y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保?]299-300由于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表述方式,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杜林質疑的解釋——“對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也就是涉及消費品”[9]509,導致長期以來不同學者依據不同的視角對“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解無法統一。無論對“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爭論多么激烈,對否定之否定的中心概念理解的差異何等懸殊,但是否定之否定的對象在馬克思以上論述中是清晰和明確的,即“資本主義的私有制”。那取代“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的是什么性質的所有制類型呢?馬克思在上下文中說得相當清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私有制作為社會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8]297。也就是說,這種徹底否定了私有制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本質上講是未來社會公有制的所有制形態。那為什么馬克思又要使用“重建個人所有制”概念,而不直接使用公有制概念呢?我們從馬克思對其特征的表述上能略見一二。根據馬克思上段文字的表述,“重建個人所有制”特征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生產資料所有關系是公有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中根據私人是否是勞動者,將私有制區分為小生產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兩極。馬克思詳細論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取代小生產私有制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既是迫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也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8]300的歷史過程,這是第一個否定過程。第二個否定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8]300,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8]300的過程。根據馬克思的表述,“重建個人所有制”既是對小生產的私有制的否定,又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因而“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所要重新建立的是與私有制根本不同的所有制形態。私有制的對立物是“社會的、集體的所有制”,是“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分散的小私有制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取代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展,資本和生產資料進一步集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將進一步激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為公有制所取代。由于小生產的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都屬于私有制范疇,而“重建個人所有制”屬于社會所有制(即公有制)范疇,所以馬克思說:“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保?]300
2.勞動組織形式是勞動聯合
馬克思明確指出,“重建個人所有制”要建立在“協作”的基礎上?!皡f作”作為勞動組織形式,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在前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階段和社會主義階段,都有協作的勞動組織形式。但是馬克思在這里所述的“協作”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顯然是與未來社會形態相聯系的勞動組織形式。“雇傭勞動,也像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和低級的形式,它注定要讓位于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愿進行的聯合勞動?!保?]9相對于排斥分工與協作的小私有制而言,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的雇傭勞動的產生與發展無疑是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表現。但是隨著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雇傭勞動必然要讓位于適應于更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公有制社會形態的聯合勞動。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說:“它是想要把現在主要用做奴役和剝削勞動的手段的生產資料,即土地和資本完全變成自由的和聯合的勞動的工具,從而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保?]102-103在馬克思的設想中,這種與未來社會相聯系的聯合勞動形式具有三個特征:一是聯合勞動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勞動組織形式。二是聯合勞動是勞動者自覺自愿的行為,聯合勞動是使每個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勞動組織形式。未來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422。三是聯合勞動社會化水平高。生產的社會化逐步提高了對社會化勞動組織形式的要求,恩格斯在《論權威》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考察,指出“聯合活動、互相依賴的工作過程的錯綜復雜化,正在到處取代各個人的獨立活動”[9]275。只有聯合勞動的方式才能代表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馬克思也明確指出,“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么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11]。
3.收益分配尊重個人財產權益
既然“重建個人所有制”是指經過漫長歷史過程后所建立的未來的公有制社會形態,為什么馬克思要使用“重建個人所有制”概念呢?從文本來源看,馬克思這段論述是對資本原始積累歷史,即“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8]298的歷史過程進行回顧之后,對資本積累的未來趨勢做出的科學判斷,隨著“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8]299。廣大人民群眾重新獲得生產資料和財產,因此是“重建個人所有制”。馬克思的這一表述是為了突出作為自由人聯合體中個人的權益,強調的是未來公有制社會中作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個人重新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而重新獲得財產權利的狀態。
從整體上而言,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本質上是對未來社會形態的科學判斷,這一社會形態的實現需要具備生產力高度發展、勞動組織形式高度社會化、生產資料私有制消亡等一系列社會條件的漫長歷史演進過程。
二、京郊農村兩類農地股份合作制探索
京郊農村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從性質上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都堅持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是集體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肮煞荨笔菍⑥r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的一種資本運營方式,“合作”是堅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按照參股土地性質可以分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股份合作制和農地股份合作制。農地股份合作社按照生產經營的具體方式可以分為合作社統一開發、統一經營管理的直接經營模式與合作社統一開發、招商經營的間接經營模式兩類。本文主要探討這兩類以農業用地入股的京郊農村農地股份合作制。
根據北京市農研中心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間接經營的農地股份合作社數量非常少,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林澤家園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采用直接統一經營方式的合作社數量非常多,典型案例是北京河南寨下屯種植專業合作社、北京泰華蘆村種植專業合作社[12]。這兩種模式的農地股份合作制的主要特征詳見文后表。
京郊農村農地股份合作制從性質上看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這兩種農地股份合作制,都將農業用地的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合作社。從入股土地性質看,兩種模式都在堅持農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實現了農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都是集體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從生產經營方式上看,兩種模式都堅持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等合作經濟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合作經濟模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出,“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13]25。
京郊農村兩種農地股份合作模式除上文所述的土地所有權方面農地集體所有和生產經營方式方面合作經營兩點外,在資本運營方式上都堅持了股份制的實現形式。農地股份合作制一般實行土地股與資金股相結合的股權設置方式。農地股份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不但吸納社員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而且吸納資金入股。北京河南寨下屯種植專業合作社起始股金60萬元,初期吸納本村1160畝土地入股。有些合作社除了資金和土地入股形式外還設置一定的“勞動貢獻股”,如北京西馬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93戶社員中,多數農戶既是土地股股東也是資金股股東,以土地入股的農戶占到87.1%,以資金入股的農戶占到82.8%,并且在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時期設定了一定的“勞動貢獻股”[12]。
雖然兩種農地股份制模式性質相同,并且在股份制與合作制相結合方面具有共同特征,但在勞動組織形式和成員收益分配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別。第一,勞動組織形式差異。合作社直接經營模式的入股農戶,其中多數不但是合作社的股東,而且還是合作社的勞動者,直接參與勞動生產過程。參與勞動的合作社成員之間的勞動組織形式主要是一種合作勞動的形式。例如,北京河南寨下屯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并有部分農民在合作社進行生產活動,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由合作社統一進行。合作社間接經營模式在農地統一開發的基礎上,將農戶入股的土地承租給其他組織或個人種植,聘請農業工人進行生產活動。入股農戶僅僅是合作社的股東,即使入股農戶受雇于專業大戶和企業組織,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中進行勞動,這種勞動組織形式也只是雇傭勞動,而非合作勞動。例如,北京林澤家園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將入股農戶的500畝土地租賃給漢唐盛世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社員吸納、統一租賃等工作。承租方再雇傭農業工人進行生產。第二,收益分配差異。由于兩類農地股份合作的勞動組織形式不同,其收益分配也存在較大差異。合作社直接經營模式,由于多數入股農戶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不但能夠獲得股權收益和合作社的盈余返還收益,也能夠獲得工資性收益。以北京河南寨下屯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其入股農戶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股權收益,入社農戶每年每畝地能得到遞增的土地流轉金;二是工資性收益,在合作社工作的農民每日能夠獲得定額的工資收入;三是合作社的盈余返還收益。合作社間接經營模式,由于合作社本身不進行直接的生產活動,入股農戶無法獲得合作社的盈余返還收入。對受雇于農企的入股農戶可以獲得股權收入和工資收入,而對于多數不參與生產環節的入股農戶,只能獲得股權收益。
三、“重建個人所有制”與農地股份合作制的關系及其啟示
1.農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具有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趨向
從現象特征看,入股農戶參與農業生產并且由合作社直接經營的農地股份合作制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顯露出“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趨向。首先,兩者都是以土地這一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其次,入股農戶參與合作社生產的股份合作制模式,農民之間的勞動組織形式是合作勞動,這種模式是社會化程度較高并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勞動組織形式。最后,在集體與個人關系方面,農地股份合作制將以往虛化的農地集體所有權落實到農戶身上,并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個人與集體有機統一的基礎上個人享有財產收益的制度構想。
2.農地股份合作制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在制度層級與實現條件上存在巨大差異,不能將兩者簡單等同起來
第一,從制度層次上看,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是未來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未來社會的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京郊農地股份合作制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中國目前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與中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與馬克思對未來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經濟制度構想顯然不同。第二,以實現條件上看,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實現是對私有制的徹底否定,需要生產力高度發展,生產社會化水平充分提高,商品貨幣關系消失,勞動成為人們自愿的聯合勞動形式,生產資料完全實現全社會公有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充分結合等一系列生產力、生產關系條件的準備。而農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則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相對于聯合勞動而言,勞動社會化程度較低的合作勞動或雇傭勞動等勞動組織形式下就能夠實現的。因此,不能將處于不同制度層面和實現條件的中國當前的農地股份合作制等同于未來社會形態的“重建個人所有制”。
將兩者簡單等同起來具有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危害。從理論上,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所有制理論、合作經濟理論、勞動組織形式理論的認識誤區,不但會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曲解,也會影響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如果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簡單套用或移植,將無力回應諸多現實問題。在實踐中,將兩者簡單等同將影響中國農地股份合作制的創新發展。中國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設想的未來公有制社會具有巨大的差異。例如,中國目前農地股份合作社中的“合作”主要是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方式概念,而不是合作勞動的概念,與馬克思對未來社會聯合勞動概念的差距更遠。對現階段中國農地股份合作社的勞動組織形式和收益分配形式不做區分,籠統地將所有農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中作為生產經營方式的“合作”等同于馬克思在勞動組織形式意義上的“聯合”,認為中國現階段的實踐探索已經無限接近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形態的理論設想,這實際上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的。
3.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對農地股份合作制健康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是從所有制性質、勞動組織形式和個人財產權益三個方面對未來社會經濟形態的設想,這一設想是根據人類歷史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進程做出的科學判斷。新形勢下,中國農地股份合作制的探索應該堅持哪些基本原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本質和特征的探討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第一,不能放棄和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于集體所有?!保?3]3農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不但具有法律依據,還有理論依據和歷史依據。馬克思在《論土地國有化》中分析了“土地國有化已成為一種社會必然”[9]176的歷史發展趨勢。指出“土地國有化將徹底改變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并最終消滅工業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9]178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堅持農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放活農業經營權,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農業產值連年提高,農業生產穩定,由于農村土地承擔了一部分社會福利功能,沒有出現改革時代多發的社會動蕩等問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991年俄羅斯進行農業私有化改革,不但沒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1992—1998年連續六年農業生產負增長,出現了嚴重的農業生產危機。
第二,社會化的勞動組織形式與生產經營方式代表了未來農業發展方向,也為許多國家的農業實踐成功經驗所證實,政策上要給予鼓勵和支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組織形式的社會化傾向日趨明顯,脫離分工與協作的勞動形式在現代生活中基本絕跡。在農業生產和流通領域,機械化、信息化的廣泛應用,不但為社會化勞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的合作勞動形式代表了勞動社會化的發展要求,改變了家家戶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有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釋放。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已經覆蓋了80%以上的農戶[14],合作經濟組織發揮了對農業生產前、中、后的極強的產業帶動作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面臨兼業化、非農化等影響農業生產穩定的現實問題,未來由誰種地,誰能種得好地?培育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進程成為迫切的任務。
第三,尊重并保護農民財產收益權。中國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這其中集體與農戶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破解“人人都有恰似人人都無”的現實困境?資產階級對歐洲上空游蕩的共產主義幽靈“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10]414的批判,在目前主張中國農地私有化的呼聲中隱約顯現。馬克思高呼“重建個人所有制”,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不是要消滅個人財產,而是讓生產資料與勞動者重新結合,是在更現實的意義上保護作為集體中個人的財產。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保?3]323十七大報告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1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農地股份合作制探索改變了以往農民只能獲得農業經營收益的局面,增加了農民的股權收益、工資收益和合作社盈余返還收益。中國農業改革必須在堅持農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創造條件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這樣才能受到農民的擁護,才能促進中國“四化”的同步實現,這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的目標與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
[2]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5-02-02.
[3]李惠斌.談談財產性收入問題——從十七大報告到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6).
[4]謝韜,辛子陵.試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與中國改革[J].炎黃春秋,2007,(6).
[5]王成稼.對“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辨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4,(10).
[6]衛興華.關于股份制與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8,(6).
[7]周宇,程恩富.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思想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
[12]北京市農研中心經營站.北京郊區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EB/OL].http://www.agri.gov.cn/dfv20/bj/dfzx/dfyw/201206/t20120601_2722684.htm.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3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蘇群.農業經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71.
[1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與探索 2016(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