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戶經營規模難以大幅度擴大的約束下,中國農業將更主要依賴農業各環節服務規模的擴大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報酬,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和城鎮化進程加速,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誘發農業投入方式變化,主要表現為農業勞動投入減少,機械投入增加,農業生產率則從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轉型。
與此同時,農業經營制度安排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地區的土地流轉速度加快,經營規模有擴增之勢,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
但是,總體來看,中國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受人地資源稟賦和人口城鎮化模式雙重制約,農地經營規模擴大潛力有限。假定在2020年2.6億的農民工能全部融入城鎮,且他們的土地能以市場化方式讓渡,農村人均耕地規模也就是不到5畝。并且,過度擴大生產規模違背了中國農業的要素稟賦特征,反而會導致要素結構扭曲和農業生產率下降。
因此,我認為,單純依靠擴大農地規模不是推動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可選政策工具。而在中國農業現代化探索中,山東供銷社正在走出一條以服務規模化為核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子。
農業是一個典型的依賴多要素提供產品的產業,除了土地和勞動力等傳統要素投入,還依賴農業機械、農藥、化肥等現代要素投入,以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服務。國際經驗表明,服務規模化和專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服務業人口比重都較高。美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只有2%,而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高達17%-20%,平均一個農民有八至十人為其服務。
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要通過要素組合優化來實現,而不是簡單地增加生產規模。在農戶經營規模難以大幅度擴大的約束下,中國農業將更主要依賴農業各環節服務規模的擴大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報酬,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
從各地近年的實踐來看,農業生產的大多數服務環節,從傳統的農資供應、農機耕作、農作物播種與收割、統防統治,到良種推廣、測土配肥、技術培訓,再到農產品儲藏、物流與銷售等,都適宜采取規模化集中供給的方式。
其一,這些環節普遍具有較強的同質性,標準化程度高,易于監督,適合采用規模化供給方式;其二,其中有些環節,如種子和化肥、農藥采購、病蟲害防治等,具有較強的外部性,集中連片的服務提供能減少外部不經濟;其三,有些環節的資產不可分性強,如大型農業機械、烘干設備、冷鏈儲藏設施等,服務規模的擴大,可以減少單家獨戶或分散服務主體的投資不經濟和資產閑置,也可以增強服務各環節的相互呼應;其四,這些環節對服務主體的專業化程度和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如果這方面的能力跟不上,服務環節的規模報酬潛力也難以實現。
推進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的服務規模化,是山東供銷社著眼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變化,解決當前“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的積極實踐。它能夠把分散的土地經營主體通過服務聯結起來,客觀上形成了土地和機械成片作業的規模效益;它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辦好,比如農田整理、機械深耕、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銷售、病蟲害“飛防”作業等,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它對一些無力耕種或勞力不足的農戶,以土地托管、代耕等方式,實施“保姆式”“菜單式”服務,有效解決了耕地閑置、經營粗放等問題。同時,它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服務還向產后貯藏、加工、銷售和品牌培育等領域拓展延伸,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服務,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從中國農業各要素稟賦條件出發,結合現有制度體系,在保持農戶作為農業生產基本單位的前提下,推進農業服務規模化的潛力巨大,應是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向和著力點。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