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共享型特色小鎮,不同于特色小鎮整體性建設過程中,政府或企業“包打天下”的模式,其更多地強調農戶土地、房產等不動產產權的權益價值,在特色小鎮建設、運營中的主體性地位。
基于江南歷史文化以及風貌開發的江浙旅游特色小鎮,既有基于農戶不動產權益保有型的,例如,昆山的周莊、錦溪;也有農戶不動產產權退出,政府統一征收,對農戶不動產產權實行一次性補償做法的,例如嘉興烏鎮;還有農戶古建筑入股型的,例如吳中區的明月灣、陸巷。雖然這些綠色特色小鎮,在開發主體上,都引入了政府資金或企業資金,但由于農民不動產產權價值實現的方式不一樣,對于農戶福利的影響以及可持續生計影響也存在不同的差異。
總體來看,農戶不動產產權保有型的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有效地保障了農戶福利功能、福利能力的提升,均等地分享了政府公共投資的績效,較好地實現了福利公平;農戶不動產產權退出型的旅游特色小鎮建設,較好地實現了福利公平,也均等地分享了政府公共投資的績效,但農戶福利功能、福利能力的可持續提升需要政府保障機制或有效的社會治理機制建設;農戶古建筑入股方式,較好地促進了福利功能、福利能力的提升,但使得古建筑產權的擁有者更多地享有了政府或企業投資的增值,影響了福利公平性。
創新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實現方式,讓農戶獲得更多福利,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需要以農戶福利可持續增長為目標,有效地創新農戶不動產財產權的實現方式,打造包容性、共享型旅游特色小鎮。具體建議如下:
改革讓農戶成為“局外人”的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模式,盤活農戶不動產財產權,使得農戶成為旅游特色小鎮建設參與的主體。要讓農民成為旅游特色小鎮的“局中人”,規劃上盡量讓農民生活、生產在旅游特色小鎮;讓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與旅游特色小鎮的功能相融合,賦予旅游特色小鎮持續生機與活力;注重旅游特色小鎮公共空間、商業空間與農戶不動產空間的互補、互動,造就旅游特色小鎮新型“空間生產”體。
建立農戶不動產財產權的多樣化參與機制,建立自主管理、收益共享、屬于農戶的旅游特色小鎮。認同并賦予所有農村集體成員的宅基地使用權,如浙江省賦予了所有農戶可貨幣化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賦予農戶不動產財產權的直接經營以及租賃、入股、轉讓等權利,尤其是鼓勵農戶更多地通過直接經營的方式,分享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績效;避免對農戶不動產的選擇性參與(包括空間的選擇性、建筑類型的選擇性等),通過農戶參與式規劃,賦予各類不動產以相適應的功能,旅游特色小鎮從而回歸農戶、回歸農村。
完善整體投資與農戶權益的旅游特色小鎮治理機制,實現投資者利益、農戶權益、公共利益的共贏。轉變政府主導型模式,建立圓桌會議、合伙制、股份制等多類型的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機制;轉變政府公共投資一定要有所“得”的理念,確立政府農村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的責任機制;形成針對不同農戶類型、不同財產類型的可選擇、多元回報機制。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系,南京大學江蘇綠色發展研究基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